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维瓦尔第(2)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其他还有55部的伴奏协奏曲(“无独奏协奏曲”)和近21部室内协奏曲(“无乐队协奏曲”),可看出作曲家对协奏曲这种形式的多番尝试。后人也有称他为“协奏曲之王”。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以《四季》为总题的四个协奏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描绘性的题目才使曲子流行起来的。实际上,乐曲并没有构成任何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标题音乐,只是暗示出一年里乡村如画风景的变幻。快速奔放的乐章一般是以乐队呈示主要主题开始,接着是二至三个独奏乐器的插段,以后与乐队的部分相交替出现。慢乐章形式简洁,短小精悍,穿插着一个温柔的、咏叹调般的旋律。
这四首协奏曲似乎是围绕着四首十四行诗的内容写的。诗也许出自维瓦尔第自己的手笔,每一首诗都印在小提琴独奏部分的上面。《春》开头的快板象征着自然的苏醒,在鸟儿鸣啭声(小提琴颤音)中结束;广板乐章中引用的诗行描绘牧羊人在田野里的休憩,小提琴代表困倦的牧羊人,中提琴奏出牧羊狗的狺狺声;欢愉的田园舞曲构成终曲。《夏》的第一乐章暗示一个闷热的下午,布谷鸟和鸽子在歌唱,接着一段快速音阶发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警告;第二乐章中柔板与急板交替进行,与描写人在暴风雨中感到孤单和恐惧的诗句相呼应;最后,暴风雨在生机蓬勃的终曲中归于平息。《秋》的第一乐章说明维瓦尔第非常熟悉蒙特威尔第的《波佩阿的加冕》,因为他引用了其中女仆咏叹调活泼的曲调;终曲具有猎歌的特点,最后弦乐奏出颤栗的音乐,告诉大家猎人们已经杀死了猎物。《冬》的音乐描绘了冰天雪地的隆冬,终曲里短促尖厉的合奏表现粗心的村民跌倒在冰上的情景;在描绘性乐段中没有使用音乐以外的效果,听众并不需要了解维瓦尔第的描述意图,因为这些乐曲作为巴罗克风格的代表作,本身的表现便已足够了。
维瓦尔第的影响力不但在北意大利,在德国也可见。约翰·乔治·匹森德在宫廷中就应用了维瓦尔第的技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风格在维瓦尔第的影响下向更深层次发展。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
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无疑是维瓦尔第协奏曲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套。1725年,维瓦尔第发表了这套作品,并将其题献给了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它也是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由十二部协奏曲组成)中的前四部。维瓦尔第将自己对于器乐色彩的天生爱好融入到这部作品中——小提琴模仿法国号赋予召唤的声音与弦乐的震音效果混合在一起,而颤音、速奏、琶音及其它装饰音则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乐曲所要表现的盎然景象。宗教崇高而悲壮的感情,与凡人内心遏制不住的热情;高深的思想和平常的生活;抽象的意境和具体入微的描写,在这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小提琴的独奏在协奏曲中虽然不是主导,却也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在开始和末尾的乐章里显示出高深的技巧。因此,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通常被看作十九世纪协奏曲形式的真正先驱。
在这四部作品的总谱扉页上都相应地配上了一首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的十四行诗,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些文字是出自维瓦尔第本人的手笔。此外,作者还把这些诗句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相呼应。其实,就算没有这些文字的辅佐,维瓦尔第那细致入微的刻画也已经使他所要描绘的内容赫然易见了,而这些文字只是更加强调了作品的标题性。
可以说,维瓦尔第的《四季》套曲是一幅幅富有表现力的风景画,它们穿越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流传至今,很好的证明了他的生命力和价值。维瓦尔第把当时流行的复调大协奏曲的古老式样,改造成一种为一件独奏乐器而写的协奏曲。这一改革是个创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无疑使维瓦尔第成为协奏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小提琴协奏曲套曲《四季》的第一首《春》(E大调,作品第8号),全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形式安排。
第一乐章(快板)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即春天的主题)华丽而洒脱,显然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春天来了,无限欢欣。”
维瓦尔第在这支回旋曲中安排了四个插段,并以春天的主题串联。乐章的第一个插段表现的是“小鸟唱着欢乐之歌来迎春”。这时,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尖锐的颤音生动地模仿出群鸟的啼鸣。第二个插段——“微风轻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这一诗意的意境是以独奏小提琴和整个小提琴声部奏出的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的。第三个插段——“天空乌云笼罩,电光闪闪,雷声怒号。”由于局限于乐曲的乐队编制(没有任何管乐器或打击乐器),这段音乐不及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或是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中描写的暴风雨场面那样气势磅礴,却也有很强的威势。它是以乐队低沉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反复和独奏小提琴的一连串三连音所形成的对比构筑起来的。接着,“雷鸣电闪转瞬即逝,鸟儿重又宛转歌唱”(第四插段)。最后,乐章以春天的主题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广板)描写的是静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狗躺在一旁。”乐章开始是小提琴声部以很弱的音量(pp)奏出的附点节奏音型,以及中提琴那有点唐突的、仿佛是牧羊狗的吠叫声的切分音型。在这个背景上,独奏小提琴以优美而恬静的旋律牧歌般地唱了起来。
这个乐章很短(总共历时不到两分半钟),但它在全曲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第三乐章(快板)描写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乡间的欢乐景象:“伴随着乡间风笛欢快的音响,在可爱春天的晴朗天空下,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当时颇为流行的西西里舞曲,它一开始就出现在独奏小提琴及小提琴声部,低音弦乐器奏出的和弦节奏和管风琴浑厚的音响则着意渲染了舞曲的欢快情绪。
乐章中还穿插着另一些同样具有欢快情绪的舞曲,这些舞曲由独奏小提琴暗示风笛音响的欢快乐句加以贯穿。最后,全曲以基本主题的舞曲旋律作为结束。
《春》对一般听众来说,并不特别难以欣赏。只要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听,就很容易陶醉在纯净的音乐中,去品味那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了。实际上它能够吸引广大听众,当然是由于它旋律的优美,但也包括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维瓦尔第所特有的意想不到的重音、直率而热烈的风格、以及突如其来的主题与动机所带来的强烈的戏剧性。另外,维瓦尔第唯恐别人无法理解音乐的内容,还为每首协奏曲配了一段十四行诗,并成功地运用各种小提琴技术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意境,就使它们更加通俗易懂。下面附《春》的十四行诗,从各段落文字去领悟各个乐章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