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民族艺术风格和特色云南德宏(4)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四)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
70-80年代,梁河县内一些在制作技艺和吹奏技巧上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葫芦丝爱好者,通过摸索,在制作与吹奏方面总结了一些相当宝贵的经验。一些从事音乐的工作者对葫芦丝作了进一步研究后,进行了初期改良和广泛推广,然后推上了舞台。葫芦丝由民俗乐器过渡成为民族乐器。主要社会功能由“婚恋传媒物”转向“大众艺术”。
1949年出生于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的傣族青年龚全国,从小就受到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熏陶,1970年中专毕业后参加梁河县文化工作队。1977年他开始研究葫芦丝,广泛吸收傣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著名的作曲家杨子玺共同创作出了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随即推上演艺舞台,取得了轰动效应,葫芦丝音乐从此响誉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后起之秀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在葫芦丝音阶排列和音域上做出了改良和扩展,而且总结和完善了葫芦丝的制作和吹奏技艺,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经验。使葫芦丝的制作和演奏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葫芦丝文化艺术再次获得新生。
葫芦丝改良后的规范化,使葫芦丝音乐也走向规范化发展,作为舞台音乐艺术,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演奏曲。可以说民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以《竹林深处》为转折点,接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节日德昂山》(龚家铭作曲)、《勐养江畔》(哏德全作曲)、《竹楼情歌》(李海鹰曲)、《湖边的孔雀》(杨正玺曲)、《傣寨情歌》(哏德全曲)等等。
(一)葫芦丝在梁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德宏州梁河县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在梁河历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葫芦丝被梁河人民世代的传承发展着,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间生存繁衍。今天,葫芦丝文化艺术走出梁河母亲的怀抱,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参与竞争,梁河母亲在背后默默的输送新鲜的血液,培养输送着一批批葫芦丝文化艺术发展的后备力量。2004年文化普查显示,梁河县10个乡(镇)中,除4个山区乡葫芦丝文化艺术流传不太广泛外,其余6个乡(镇)都有着大批的群众制作和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