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民族艺术风格和特色云南德宏(5)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不会吹奏葫芦丝,就制作不好葫芦丝。葫芦丝是音乐的传声器,葫芦丝的质量优劣由葫芦音乐来检验。梁河历来都有着一大批葫芦丝制作队伍,这批队伍同时拥有着精湛的葫芦丝演奏技艺。这就是葫芦丝文化艺术上千年来得于在梁河传承和发展、没有消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占梁河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数67%的傣族与德昂族中,有过很多而且至今仍有着既掌握葫芦丝制作技艺,又掌握其演奏技艺的民众。如:已故的有勐养芒环村的龙伍(生于1860年)、户养村的沙岩贺(生于1870年)、户引村的沙德某(生于1912年)、界岭村的金波和(生于1917年)、芒蚌村的沙永明(生于1933年)等等,都非常有名气,都曾制作葫芦丝在市场上销售过。而如今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有勐养帮盖村的冯绍兴、金永兴、冯绍兴的儿子冯怀利,芒蚌村的沙永兴、赵德安。芒滚的孔保明,底养的龙大永,芒岗的莫安荣、平自祥等;芒东镇大树寨的龚廷政,罗刚村的钱有周及儿子钱文生,章毕村的尹培富、尹培生,那线村的钱有荣、曩正才等;河西乡二古城的德昂族杨忠平等等举不胜举。还有年青一代的徐列进、哏从国、哏从省、徐列强、徐列金、哏留美等几百名骨干。梁河的葫芦丝制作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有74岁,最小的19岁。他们既是制作葫芦丝销售的主要人员,又是葫芦丝业余演出队的骨干力量,更是今后发展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后备力量。
梁河县内会吹奏葫芦丝的人数已无法统计,老到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吹得声情并茂,小至四、五岁的孩童拿起葫芦丝都能像模像样的吹出简单的曲子。无论男女老少,大家利用农闲时有组织的聚集在一起,以村寨为主的开展活动。邀请当地有名的“撒那弄”(葫芦丝的大师父)来传授指点,然后又配以歌舞,到重大节庆的时候参加表演或比赛。被称为“葫芦丝发源地”的勐养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国庆节或泼水节期间,镇政府都要组织“葫芦丝演奏比赛”。男女老少同争魁,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在比赛中尽展风采。不仅传承弘扬、发展了葫芦丝艺术,还为地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勐养镇的邦盖村,可以说人人能吹葫芦丝。全村共有村民55户,263人。村里的文艺队有队员60多名,全村55户,每户都有人参加了文艺队,有的夫妻二人都参与,也有的父母子女同参加。他们村里经常演出的曲目有《勐养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傣族山歌》、《竹楼情歌》、《辜筚班陶》(葫芦古调)等等。组织的节目经常参加州、县、乡的各种表演和比赛,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奏、二重奏、小合奏等。村里的民间艺人冯绍兴,在2002年德宏州举办的“全州农村文艺汇演”中,将一曲《幸毕班陶》,发挥得淋漓尽致,获文艺汇演一等奖。在2004年的国庆节,由梁河县委、政府举办的“丝竹情韵”葫芦丝比赛中,邦盖村文艺队的队员金永兴获古调组一等奖,哏从国获成人组二等奖,徐列强、徐列琴(女)合奏获成人组三等奖。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盛满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美丽小村庄,从小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