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族体鸣乐器

频道主页

小钹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
  
  历史简介: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

  小钹

  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钹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
  
  明、清之际,钹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乐器结构:由响铜制成,构造简单。钹在地方音乐及管弦乐队中应用广泛,在少数民族中亦相当流行。
  
  钹的构造简单,钹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与钹边之间叫作“堂”,碗是钹的固定点,顶部钻有小孔,用绸或布拴系,叫“钹巾”,演奏者须取站姿,用双手通过钹巾持住钹身,相击后振动发音。也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表现力很丰富。
  
  钹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各种管弦乐队和地方吹打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吹打乐等地方乐种中在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通常表现一种激情;用于弱奏时,其作用类似大鼓,属于节拍乐器。

  小钹

  根据钹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钹分为双光钹、水钹、京钹、小钹等几种。其中小钹和京钹发音较高,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常与奉锣和仿苏锣配合使用;双光钹和水钹发音较低,多用于文戏,与虎音锣或中堂锣配合使用,其中双光钹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或器乐合奏中,双光钹和小钹也已成为重要的节奏乐器。
  
  乐器使用:钹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面,互击发音。音色高亢脆亮。常用于八音乐队等各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壮剧、桂剧、邕剧等戏剧和舞蹈伴奏,最适宜表现热烈欢快的场面。
  
  

小钹

小钹

民族体鸣乐器

钢琴

钢琴

西洋键盘乐器

八宝铜铃

八宝铜铃

民族体鸣乐器

贝斯

贝斯

西洋弦乐器

铓锣

铓锣

民族体鸣乐器

基诺竹筒

基诺竹筒

民族体鸣乐器

<strong>竖琴</strong>

竖琴

西洋弦乐器

马头琴

马头琴

民族弦鸣乐器

竹筒

竹筒

民族体鸣乐器

腰铃

腰铃

民族体鸣乐器

叮咚

叮咚

民族体鸣乐器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铁簧

民族体鸣乐器

连厢棍

连厢棍

民族体鸣乐器

单打

单打

民族体鸣乐器

师刀

师刀

民族体鸣乐器

瑶族竹筒

瑶族竹筒

民族体鸣乐器

蹈到

蹈到

民族体鸣乐器

钢琴 吉他 长笛 口琴 陶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琵琶 巴乌 唢呐 中阮 贝司 乐谱 戏曲 歌剧 声乐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小提琴 单簧管 电吉他 大提琴 葫芦丝 交响乐 尤克里里 名家名曲 器乐知识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