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铿锵战士,乐天长者
孟祥宁乐器爱好者高峰 中国艺术报
阎肃获得的奖杯数不胜数。
“作为一位创作者,永远要有一颗童心。”80岁的著名作词家阎肃,今年迎来了自己从艺60周年纪念,“我今年80岁了,没感觉自己有多老,还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也是‘80’后。”阎肃说完用手快速地扫过满头银发,仰面哈哈大笑。岁月给这位老人带来了睿智和豁达,却似乎并没有带走纯真与活力,他言谈的铿锵果敢与行动的干脆利索多少年来始终如一。这种永不褪色的青春烂漫,则来自于他信仰的纯粹和心志的淡泊。“百年心事归平淡!80岁生日时,我写下几句自勉的话:‘六十年来,组织培养;关怀教导,哺育成长;心存感悟,胸铸理想;若有成绩,归功于党;八十以后,一如既往;竭力报效,忠于信仰。’”阎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一脸严肃。
“我一定好好努力!”
1964年9月,由阎肃编剧的歌剧《江姐》排练完成,一经公演,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57场,感人的革命事迹,浪漫的革命情怀,让观众为之热泪盈眶。当年11月的一天晚上,阎肃刚从戏院出来,一辆吉普车突然在他身边停下。车上人喊道:“阎肃,找你半天了,快上车,有紧急任务。”阎肃一愣,心想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任务,随口说:“什么任务啊?我可没穿军装。”阎肃那天只裹了件破旧的黑棉袄,裤腿沾满了石灰,一条大围脖耷拉在胡子拉碴的下巴前。
车子进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是毛主席看过《江姐》后,要接见他。见到毛主席,阎肃激动不已,他先鞠了个躬,又赶紧握住毛主席的手。阎肃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话,只听得出大意是:《江姐》写得很好,你干得不错,我送给你一套《毛泽东选集》,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阎肃听后,坚定地说:“我一定好好努力!”
“我一定好好努力!”并不是阎肃信口一说。对于党的革命事业他早就心向往之,并立志为之奋斗一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仅7岁的阎肃随全家从河北保定逃难到重庆,父母将他送到教会学校读书。1946年,阎肃不顾教会挽留,考取重庆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接受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地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阎肃说:“从我握紧拳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歌剧《江姐》正是阎肃的生活经历与革命信仰培育出的一朵文艺奇葩。上世纪60年代初,阎肃刚刚完成第一部歌剧《刘四姐》,发表后得到一笔稿费,这时团里又刚刚批给他20天探亲假。临走前,阎肃请同事大吃一顿。有人开玩笑:“阎老肃,还得接着写呀,写完再请客。”阎肃哈哈一笑说:“那还用说,我早想好了。”阎肃想到的就是把刚出版一年的小说《红岩》搬上歌剧的舞台。
重庆留下了阎肃成长的足迹,想起重庆,他就想起早年投身革命活动的日日夜夜,想起重庆地下党组织的英雄们,一种创作冲动召唤着他。于是,31岁的阎肃作为空政歌剧团的一名年轻编剧,向团里推荐以小说《红岩》为底本,创作一部歌剧。这一想法受到空军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的重视,阎肃得到肯定后,立马投入创作。回到锦州休假探亲,每天妻子一上班,阎肃便趴在炕上创作,结果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歌剧的骨架,没等休完假就赶回北京。提起这段假期,李文辉说:“他整天在写,我也没有办法,他写他的吧,还没到日子就走了。”回到北京的阎肃,同时也带回了歌剧《江姐》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