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铿锵战士,乐天长者(2)
孟祥宁乐器爱好者高峰 中国艺术报《江姐》的剧本虽然出来了,但刘亚楼一再强调文章不厌千回改,艺术要精益求精,他还亲自参与修改剧本。有一天,刘亚楼对阎肃说:“我在苏联留学时,看过《卡门》《蝴蝶夫人》。人家都有一首主要的咏叹调,你也写一首。”阎肃想到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重庆,想到熟悉的长江,心潮澎湃,于是写了一首歌叫《长江水手歌》。刘亚楼说这个不行,不适合表现江姐,倒适合表现江姐的丈夫,阎肃只好重写。后来几经琢磨,主题歌总是不令人满意。就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阎肃拿出一页纸,上面写着几句歌词,是之前上海音乐学院一位教授托他写的,意在赞颂梅花。他念给刘亚楼听:“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刘亚楼喜上眉梢,拿过一看:“就是它了,这才是表现江姐的歌!”一曲抒情优美的《红梅赞》由此问世。歌剧《江姐》就是在这样的打磨下,经过两年的修改、排练,不断完善。“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边和面边流泪,大伙儿才觉得行了。”阎肃说,“演出后,果然获得成功。”
阎肃一生不改革命情怀,他将“我一定好好努力!”的承诺付诸于红色题材的创作实践。歌剧《江姐》获得成功,也激发了他创作的勇气和力量。“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段阎肃为歌剧《党的女儿》写的主题唱段,分明是他自己炽热革命情怀的写照。歌剧《党的女儿》创作于1991年,是向党的70岁生日的献礼之作。当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作为编剧,阎肃顶住压力,仅用18天就完成创作任务。《党的女儿》的作曲者王祖皆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61岁的阎肃3天就写成一场戏,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完不成任务的。这是歌剧创作上的奇迹。”而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就在去年,79岁高龄的阎肃仍在“好好努力”。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中,阎肃领衔文学部主任。对这段创作,阎肃这样形容:“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精度不减,大任在肩,必须不辱使命。”他不仅为此呕心沥血,而且为《复兴之路》的序幕写下神来之笔:“山弯弯,水弯弯,田垄望无边,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燕子飞,蜜蜂唱,坡前柳如烟,风暖暖,梦暖暖,这是我家园……”优雅深情,尽显中华儿女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这一辈子得的奖状和证书实在太多了,但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情有独钟。”阎肃说,因为在他谦逊的胸怀中始终这样认为,“解放前我就认为共产党了不起,我崇拜党,入党后我老觉得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所以我一直在好好努力。”
“我爱那一身身的绿军装!”
阎肃爱穿军装。“穿上这身军装,就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说话、做事都要有军人的形象和风度。”阎肃说,“现在,我可能是兵龄最长的现役老兵了,军装一穿60年,‘廉颇老矣,壮心犹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命为部队写军歌!”
1953年6月,阎肃入伍,1955年调入空政文工团。刚到文工团,阎肃还是一名演员。业余的时候,他喜欢写点山东快书、数来宝、相声、唱段,写一次受一次表扬,领一次奖励。突然有一天,领导对阎肃说,你不要当演员了,你去创作。“我老大不高兴,觉得挺遭罪的。如果是业余的,写什么都受表扬;搞专业,写出来是应该的,写不出来就打屁股,我很烦恼,不大愿意去搞创作。”阎肃回忆起来哈哈一笑。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尽管不乐意,阎肃还是来到创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