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刘炽个人资料及照片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
刘炽是祖国热情的歌手,人民十分喜爱他的《我的祖国》、《英雄赞歌》和交口向大合唱《祖国颂》。
刘炽1921年4月22日生于西安,那里有隋唐燕乐支流——西安鼓乐。9岁那年,父亲车祸身亡,家道中落,刘炽初小还没念完,便进了三仙庙去打扫佛堂,这倒使他有极好的机会去学习鼓乐,对于一位甚富音乐天资而日后成为杰出作曲家的孩子来说,可谓因祸得福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鼓乐,富振中师傅教他读鼓乐谱、吹笙、敲云锣,王六爷教他吹笛子。刘炽后来多次说:“我的作品之所以还有点阳刚之气,是和古乐的滋养分不开的。”1934年12月25日,刘炽在西安北部的云阳镇参加了红军,他原名刘德荫,在乘车赴延安的途中,同车的东北军军官刘杰见这孩子热情如火,便说:“你改名叫刘炽吧!”他在延安红军大学(后改名抗日军政大学)学了三个月,以后分配到红军剧社。斯诺夫妇访问延安时,曾给他拍照并有文字记录,斯诺夫人在1952年出版的《红尘》一书中写道:“他是一个少年天才,剧社里一个受人欢迎的演员,无论什么他都能模仿。”1939年4月,他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为音乐系第三期学员,师从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他对冼星海非常崇敬,花很多时间去品味冼星海的作品,并念念不忘冼星海的教导:我们应为祖国、人民、中华民族而创作。刘炽一生不遗余力地实践冼星海的教导,使他成为祖国热情的歌手。在陕甘宁边区他收集了许多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材料,与人合作秧歌剧《周子山》、《血泪仇》、《下南路》和歌剧《白毛女》。 1943年秧歌剧《减租会》中《翻身道情》一首编曲,1949年李波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获二等奖。当年,哪里得解放,哪里就响起他的《胜利鼓舞》雄壮的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界的状况引起刘炽的深思。他曾对许多友人说过:“我国音乐家有两种,一种是在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他们一直投身于人民的火热斗争,对人民的生活,对民族、民间音乐比较熟悉,但对于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法掌握相当不够;另一种是学院里培养起来的,他们长于作曲技法,但对人民的生活、民族民间音乐缺少扎实、深厚的基础。谁要是能够补上自己短缺的那条‘腿’,谁就有可能对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是一种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他抓住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虚心地、认真地向老师们学习,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刘炽是勇于创新的作曲家,他以新的成就丰富了祖国的音乐宝库。刘炽又是尊师重道的作曲家,当他成为祖国出色的歌手之后,仍念念不忘培养过他的老师们。在《祖国三部曲》“写在前面”的末段中,他郑重地写道:“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培养过我的老师们,他们是1930年长安古乐师傅富振中老师,1939年延安“鲁艺”音乐系冼星海老师,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特聘的阿拉勃夫老师,1930年至1992年之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民间艺人老师们……”人们说刘炽是有“来历”的作曲家,这就是来历;人们说刘炽是有“背景”的作曲家,这就是背景。
《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乔羽作词,作于1955年。《上甘岭》是反映英雄事迹的影片,他深知此曲的分量;写祖国颂歌,这是他多年的心愿;他要把这一愿望完成得十分美好。在生活体验和民族民间音乐方面,他都有厚实的基础,问题是怎样进行呢?此曲的创作方式也颇别致。他把自己关进长春电影制片厂的 “小白楼”里,准备一个星期不会客,不接电话,专心致志地作曲。他决心要把它写成一首广泛流传的、人民喜爱的好歌。他把20多年来中国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歌排列出来,认真琢磨群众喜爱它们的缘由。他发现,年青时非常喜爱的田汉作词、张曙作曲的《卢沟问答》(话剧《保卫卢沟桥》主题歌),那是根据人们十分熟悉的《小放牛》优美曲调改写而成的,“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他从第一句开始试,“永定河……”,“一条大河……”,音调相仿。“我要再试试,我有我的 ‘展开’法。”他以他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来展开,他以他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修养来展开,他以他旋律创作的高度才华来展开,当然,他也以他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歌词韵律的把握来展开,这就是他的展开法。可以说从第一句开始就与《卢沟问答》不同,也就是说从第一句开始就有他的展开,不断地展开,谱成一曲优美非凡、感人至深的祖国颂歌。
“我的歌既是流出来的,又是刻出来的。”这也就是他的展开法,他的展开是流动的展开,也是雕刻的展开。流出来的,从心窝里流出来的才自然,才流畅,才流丽,才富逻辑,才感人。刻出来的,精雕细刻才细致,才细腻,才微妙。流出来的,才有整体的完整;刻出来的,才有细节的精致。流出来了,要刻;刻出来了,要流。流流刻刻,刻刻流流,直至写成精美的艺术品。女声领唱,旋律舒展而宽阔,优美而亲切;合唱则宏阔壮丽,刚柔相济,其特点是节奏拉宽,曲调起伏较大。其刻处亦颇值得品味,如“大河”婉转开阔,“波浪宽”更高一层,“看”字七度下跌,“惯了船”Do Re Fa色彩一新,“白帆”优美拖腔。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两小节的乐句压成一小节,从其自身来说是更为流动,但从整个女声领唱的曲调来说,在悠缓抒情的乐句群中,特意安排这提神一笔,也可说是刻它一句。《我的祖国》精美的旋律,又像说话那么自然,它把旋律的优美、感情的亲切和语言的纯朴性融会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纯净清新的美,很动人。
《英雄赞歌》是故事片《英雄儿女》的插曲,作于1958年。诗人公木写了分节歌的三段歌词,当时,电影导演觉得分量不够,通不过,可公木已回长春,刘炽便自己动手加上“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两问两答四句,作为副歌的歌词。此歌富于英雄气概,分节歌着重歌唱英雄的事迹,曲调带北方说唱风,刚中有柔;副歌着重歌颂英雄的理想,曲凋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柔中有刚。这副歌,在分节歌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升华出英雄动人的理想境界,其词其曲,确实使此歌的分量大增。整首《英雄赞歌》,旋律都是流出来的,分节歌最豪放处是末两句,副歌最美处也是末两句,它们在流动中多一点雕刻,其展开法耐人寻味,思想感情的火花催放出音乐的光华。
《祖国颂》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歌,作于1957年,乔羽作词。其时,伟大的祖国进人了社会主义时代。这首交响合唱曲,是献给新时代伟大祖国的颂歌,作曲家创造了一种新时代的恢宏壮丽的音乐风格。复三部结构:主部A包括a、b、c三个段落,中部B和再现部A。a由男高音声部领唱“太阳跳出了东海”,女高音声部领唱“大地一片光彩”,男高、男低声部领唱“河流停止了咆哮”,女高音声部领唱“山岳敞开了胸怀”,构成非常完美的起承转合四句结构,每句的节奏型为:第一小节,基本上一字一拍,第二小节都是一字四拍拖腔,第三、第四小节一字八拍长音,故其旋律庄重、豪放而壮美,每句之末,合唱队明亮的大三和弦,更突出了恢宏。
b是非常秀丽的四个声部的自由对位,先由女高音声部唱出,女低音声部继之,其用意在于以女声之柔美,更好地表现亲切的感情和体现引人人胜的境界,而后男高、男低声部相继加入,增其丰厚。这段复调,具有新时代的民族的美感,给人的印象极深。
c段“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每句唱一个和弦,句内同音反复,句间形成旋律跳跃,作曲家把朗诵性、喝彩性音调,非常成功地转化成富于时代气息的热腾腾的音乐。虽是同音反复,亦还有其精刻之处,那是在节奏的断连方面,一、二、四句句中有断,三句全连,可见精品之精。当然,由于它的同音反复,它不能持久,只能作为一个段落短暂地存在,反复歌唱一遍之后,便被“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豪迈的旋律接替了。这是对比突出,相得益彰,这是否定之否定,深含着辩证法。
中部B转人d小调,旋律非常绚美,繁花似锦,它的至亮点则是“密麻麻”、“你看那”高音Do Re Mi,从旋律写作来说,它是最容易的了,谁人不会写Do Re Mi 呢?但从音乐的创造来说,却属难能,很少碰到这么绚美和这么动人的Do Re Mi,作曲家把他的热情和才智都集中到它的上头去了。
再现部A,将呈示部的4/4拍改为6/8拍,唱词与主旋律不变,配以混声四部合唱,像是跳起了盛大的舞蹈来欢庆,手法简练,效果甚佳,这是刘炽音乐创作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最后回到言拍,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作圆满结束。
199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刘炽的《祖国三部曲》交响大合唱,包括《祖国颂》、《大地颂》(作于1975年,鲁东勇、刘炽、张士燮词)和《太阳颂》(作于1987年,党永庵词),这是刘炽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
“我歌唱的是我心中的祖国,我心中的祖国永远是美好的、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