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贝多芬(2)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贝多芬的交响曲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结束部。他象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发展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1805—1807)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首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1812)在多方面的感染力方面可与之匹敌。《第九合唱交响曲》(1817—1823)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几个独唱者与合唱汇同乐队唱出了那著名的诗句:“拥抱欢乐,万千众人!”合唱乐章的歌词是席勒的《欢乐颂》,“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新世纪的音乐修辞。其它交响乐作品还有《第四交响曲》(1806)和《第八交响曲》(1812);这是两首活泼而安详的交响曲;以及《第六交响曲》(1808),它是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被称为《田园交响曲》。
协奏曲为贝多芬提供了大众喜爱的一种形式,他在协奏曲形式中将精湛的技巧与交响性结构结合起来。他以这种形式写的作品中,最流行的是:《第三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806),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1809)和高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他写了大量室内乐,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弦乐四重奏。作品18号的6首四重奏是他一生中所写的一系列四重奏作品中的第一个作品。然后是作品59号的三首,献给了拉祖莫夫斯基伯爵,这几首由于思想的深刻和技术的精湛而成为卓越的作品。
贝多芬的创作晚期是他最后几年问世的作品。有几首四重奏和《大赋格曲》,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它们使用了言简意赅的音乐语言,其中严格地剔除了非本质的东西,这种语言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大师着眼于以前的音乐从未达到过的深度。
虽然贝多芬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器乐领域里取得的,但他也丰富了主要的声乐形式。在他的歌曲中,最出名的是有6首歌曲的组歌《致远方的爱人》。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费德里奥》(1805年),中心内容是讲述妻子的忠诚,人的自由和挫败那些害人者的故事。在这部歌剧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音乐,但贝多芬的想象还是受到了舞台局限的束缚,他在绝对音乐形式中表现了最突出的戏剧性。虽然虔诚的海顿认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用宗教音乐的传统形式赞美了“大自然的上帝”。《庄严弥撒》(D大调,1818—1823)与《第九交响曲》及最后的一些四重奏一样重要,它超出了任何特殊信条或教义的局限。他在这首弥撒曲的“慈悲经”前面写了一句话,适用于他的全部音乐“从心灵中来……它能找到通向心灵之路。”
贝多芬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他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在他的事业的最后阶段时说道:“我感到好像只写过几首乐曲。”在逝世前一年他说道:“我希望再为世界写出一些伟大的作品。” 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个性解放的道路。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第九(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据着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核心,它也是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
这部交响曲诞生于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在那段暗淡艰难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但仍旧忠于革命信念的伟大作曲家,始终以自由、平等和博爱作为自己音乐的号召。因此,在《第九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又回到了英雄主义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了使更多的听众更明确地去理解这部交响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他用人声演唱的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作为最后的乐章。就这样,这位暮年的英雄主义伟大作曲家引导了在当时黑暗中的所有听众,引导他们通过黑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十九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乌托邦——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贝多芬一生中一直不间断地阅读席勒的作品,而《欢乐颂》给他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他还只十九岁的时候,就曾起意用音乐来体现席勒这首颂歌的思想。他这部交响曲早在波恩时期就已经开始构思了,其基本主题的最早草稿是在1809和1817年写出的,在1815—1817年间他的笔记本上还记载着第二乐章主题的各种设计想法。而终曲合唱的主题旋律,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也曾以各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他许多其它作品之中,如1794年写出的歌曲、1808年完成的《钢琴、乐队与合唱幻想曲》和《斯蒂芬王》序曲等。《第九交响曲》孕育了很长的时间,但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822年年底应伦敦爱乐协会的约请,并决定将席勒的《欢乐颂》作为作品的主题。《第九交响曲》所体现的同样是贝多芬的“从黑暗到光明”的典型思想,终曲的处理也如《第五交响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而且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而作品的前三个乐章,似乎都是用以作为《欢乐颂》大合唱的序曲。《第九交响曲》在1824年间全部写成并在维也纳首次演出,这次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但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全聋,遗憾地再不可能听到听众的热烈欢呼声,他只能从听众外表的狂热表现去窥测他们内心的激动。而这部振奋了世人的“欢乐交响曲”却是在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极为不顺的日子里写出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自己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