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的成功之道 Vol.1:稳扎稳打
佚名 网络出身屋村,一家七口三百尺,小时候不知道,稍微识事之后才明白自己是个真正穷小子;舅舅送给他第一把吉他,听着齐豫、潘越云、罗大佑开始哼唱,没有同伴和应,一把吉他也很动听;考进了城大,参加了许多比赛,有人夸他声线似张信哲,不知是好是坏,写下了一首《像我的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面这些经历,了解林一峰的人大概都看过,近乎于香港草根阶层的“发迹”史,又像是无名小子闯天关诙谐版。
没有高人发功传授内力,没有江湖前辈带携上位,林一峰的成功,和郭靖很像,没有什么取巧偷步,若说他和郭靖的区别,便是林一峰还有黄蓉的机智。
和同年纪的伙伴不一样,林一峰是听着妈妈闲暇时放的齐豫、潘越云、李宗盛唱的民谣长大的,这对他后来进入独立音乐圈子,甚至选择民谣成为最主要曲风有着巨大影响,也许那些从台湾远道而来的音符磨去了少年人的毛躁,造就了他性格中的沉稳,中学时,他便开始练习吉他,即使没有同伴,也丝毫不影响他对这项活动的热情。林一峰与商台的渊源颇深,17岁便参与主持了商业二台的节目《一切从音乐开始》,98年主持了《大家好声》,03年主持了具有个人标识感的《一人一吉他》。
若说商台是香港音乐圈的一大支柱,一点也不为过,历年来从商台走出了黄耀明、软硬天师、林夕、黄伟文等人,举办的“叱咤乐坛”颁奖礼则影响了华语流行圈数十年,林一峰从一开始,便选择了一条幕后音乐人都会走的道路,既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也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宣传,就用最纯粹的声音去吸引你,有什么,比成为一个DJ更能对音乐畅所欲言呢?
光是说话当然远远不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城大求学期间,他参加了许多歌唱比赛,当年拿到了什么奖项已经不再重要,林一峰得到的,是比冠亚季军重要得多的临场经验,这些比赛磨练了他的技巧,也令他更加明白在现场演出中,应该怎样与观众互动。
1998年,林一峰为张智霖写了《像我的人》之后,这一年他共创作了3首歌曲,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从1998年到2010年,他创作了超过100首的歌曲,产量最丰富的那一年,他一口气写了30几首歌曲,既有为Twins、Boyz这样的偶像组合写的喧哗歌曲,也有孙燕姿写的《遇见》,陈奕迅想玩Disco他也奉上了一曲《要你的》。
如果不看作曲者名字,光从这些曲风,很难找出林一峰的“原型”在哪里,林一峰被隐藏在这些多变的旋律后面,多年来大量的音乐积累,每一次练习吉他,每一次写下乐评,都为他的创作开拓更广阔天地,林一峰并没有一般年轻人的急进心态,快速的成名对于他来说并无太大意义,幼年听了太多民谣,那些歌词中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远比五光十色的繁华更加永恒。
如果这样继续为不同的人量身打造下去,或许乐坛又会再多一个雷颂德或者伍乐城,一个更加风格百变的作曲人。《雪糕车》的典故已经被大家熟透,本来专心创作的音乐人,无法容忍自己的作品被唱片巨头修改得体无完肤,终于鼓起勇气拿出积蓄,做个有骨气的唱作歌手。
万幸那年头唱作歌手终于开始流行,几年的盗版、下载危机,威胁到这个行业的生存,去芜存菁洗去了行业中大部分的寄生虫,“音乐为王”的理念又重回大家的脑海。2003年,香港刚经历完那场沙士危机,危机中人人团结,这时才显生命和情谊的可贵,历劫重生,让大家对生活有了不同看法,原来有时简单亦很美好,林一峰的《床头歌》面世,恰合当时社会氛围,无论是怀念童年,珍惜生活,还是认为《The Best Is Yet To Come》,从旋律、歌词、选曲、乐器编排,林一峰不施粉黛的音乐击中了人们的心灵。
很多对林一峰的介绍,认为他的职业生涯是从这张《床头歌》开始,但是我觉得,早在1994年的中学化学堂上,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是这一步步,走得比别人要缓慢,踩得也比别人要深,《床头歌》之前的“床头歌”,不知堆积了几百首未完成,才有这十首歌的雏型。
林一峰的创作,并未随着他转型为幕前而停顿,相反,从2003年开始,他迎来自己创作量的高峰,不论是为自己编撰歌词内容为主的民谣风,还是为他人形象量身打造的流行曲,都让人目不暇接,与曲风相对的,是歌词方面的精进,林一峰的撰词风格,并不似林夕的仙骨,也不似Wyman的销魂,他有市井气质也有诗意遐想,《红河村》的纯稚,《The Best Is Yet To Come》的简单,《女扮男生》的轻松,《爱你枕边暖》的复古。为妹妹林二汶打造的《爱你枕边暖》,兄妹二人感情极好
从为他们的大量创作中汲取可用的音乐元素来丰富自己的音乐,兼顾创作人和歌手的身份,使林一峰对这个圈子看得更为透彻,为了保证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掌控权,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首字母,骤眼看去,与“Life”相似的“LYFE”作为自己厂牌的名字。“live for music”,“music for life”。
不似一般歌手红了便不管不顾地拼命发专辑,以博曝光度,林一峰保持着一年制作一张专辑的速度,以保证自己的音乐质量,每张专辑的概念也十分完整,抛去香港音乐产业的浮躁,从林一峰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稳扎稳打四个字。
生活的不容易,社会的浮躁动荡...种种原因造就了今天的林一峰,也给林一峰的音乐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从音乐人推广角度,一个音乐人的经历和故事,是音乐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