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乐器种类专题

频道主页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我国少数民族鼓的种类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鼓的国家,鼓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民族鼓的种类五花八门。

  朝鲜族长鼓

  又称“杖鼓”。朝鲜族民间乐器。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消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

  长鼓鼓身圆筒形,长70厘米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薄厚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椰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插交错,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鼓身细长,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又称花鼓,亦为古代细腰鼓类乐器之变体。流行于广西、广东等瑶族聚居地区。宋代,瑶族已使用长鼓,当时称铙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铙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全长80一110厘米,腰径4—5厘米,面径12厘米左右。整段原木经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有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演奏时,左手执鼓腰,右手拍击。边击边舞;也可系绳斜挂于肩上,双手拍击。奏法较多,民间有“三十六套”之说。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使用。

  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是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舞蹈者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或将鼓斜挂腰侧,双手拍击。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1)黄泥鼓:

  瑶族长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最早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祭盘王时所跳。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悲痛至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代代相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仅限于祭祀场合的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桂海虞衡志》云:“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腰鼓大者如柱长,或逾尺,亦如‘长篌’。”黄泥鼓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细腰鼓。11世纪时已在瑶族民间广为流传,一般多为自制、自用,不相送,不出售,寨寨都有。南宋周去非曾在桂林做官,东归后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芦笙、竹笛。”“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衡人赛盘古……以木为腰鼓……绕身而舞。”古代文献中的铳鼓、长篌、腰鼓、长鼓等,都指的是今日黄泥鼓、瑶族的尼王瓮。

  黄泥鼓鼓身用整段原木挖制而成,主要以苦楝树、桐树为材料。鼓身两端蒙以山羊皮或牛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上,用铁钩系绳相对绷紧。

  黄泥鼓分为公鼓和母鼓两种。其鼓形和尺寸各不相同。公鼓,全长170厘米,鼓身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形状像两个倒接的喇叭,鼓腰直径6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3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1厘米。母鼓,全长100厘米,鼓身两端似桶,中间细腰较短,形如两个倒接的脚杯,鼓腰直径11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2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2厘米。鼓身素色或彩绘龙风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黄泥鼓,其中公鼓长170厘米、两端鼓口直径23厘米,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外表涂以朱漆,绘绿色案纹饰,做工细致。已被载人《中国乐器鉴》大型画册中。

  公鼓和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奏公鼓时,左手持握鼓腰,举鼓于胸前,并上下、左右舞动,右手交替拍击两端鼓面;奏母鼓时,将鼓系带挂于腹前,双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黄泥鼓的演奏方式也多种多样。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也可两人同击一鼓,常由一个母鼓和几个公鼓组队进行演奏。黄泥鼓无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均需用湿黄泥涂抹在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锵明亮。凡逢年过节、师公活动、喜庆丰收、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浪坪”,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谈情说爱、跳黄泥鼓舞,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2)小长鼓:

  小长鼓腰比大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鼓身绘有飞龙飞凤等案,并系有彩带。

  小长鼓打法在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种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每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腹部转动,双腿半蹲;“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

  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一人吹横笛。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另一种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抖木、安门、扛木、锯木、凿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

  ①“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

  ②“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

  ③“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④“打鼓花”,分“大花”和“小花”两种,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组合,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竖拍鼓、斜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绕圈、走对角、原地颤动、蹲扭转、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来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贺县的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富川还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颇有气势。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甚至更为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很多,因此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与长鼓舞相似,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成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    “行路”曲,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动作,场面十分热闹。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也广为流行。“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是盘古王妃生辰。节H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宰猪锥牛,杀鸡杀鸭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更主要的活动就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神话。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Et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

中国民族乐器之朝鲜族长鼓

中国民族乐器之朝鲜族长鼓

器乐文库

简单的洞箫乐曲《道拉基》朝鲜族民歌

简单的洞箫乐曲《道拉基》朝鲜族民歌

洞箫乐谱

中国名曲 瑶族长鼓舞(简单修改新版)钢琴谱

中国名曲 瑶族长鼓舞(简单修改新版)钢琴谱

钢琴乐谱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介绍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介绍

器乐文库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

乐器种类专题

复音口琴简谱《小白船/朝鲜族民歌》三级:后半拍复音奏法

复音口琴简谱《小白船/朝鲜族民歌》三级:后半拍复音奏法

口琴乐谱

阿里郎(吉林朝鲜族民歌)

阿里郎(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朝鲜族民歌简介

朝鲜族民歌简介

器乐文库

青春歌-朝鲜族民谣

青春歌-朝鲜族民谣

古筝乐谱

二胡谱:尼儿哩哩呀(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谱:尼儿哩哩呀(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诺多尔江边-朝鲜族民谣

诺多尔江边-朝鲜族民谣

古筝乐谱

道拉基(吉林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二胡谱:梦金浦他铃(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谱:梦金浦他铃(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丰收歌(吉林朝鲜族民歌)

丰收歌(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二胡谱:诺得尔江边(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谱:诺得尔江边(吉林朝鲜族民歌)

二胡乐谱

管风琴

管风琴

西洋键盘乐器

瑞士的灵魂阿尔卑斯号角介绍

瑞士的灵魂阿尔卑斯号角介绍

乐器种类专题

铛铛

铛铛

民族体鸣乐器

<strong>竖琴</strong>

竖琴

西洋弦乐器

<font color='#CC0000'>钢片琴</font>

钢片琴

西洋打击乐器

钢琴

钢琴

西洋键盘乐器

马头琴

马头琴

民族弦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卧箜篌》

中国古代乐器《卧箜篌》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拨弦乐器《曼陀林》简介

外国拨弦乐器《曼陀林》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扬琴》简介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扬琴》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长鸣》

中国古代乐器《长鸣》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十三弦琴》

中国古代乐器《十三弦琴》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筝》简介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筝》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搏拊》

中国古代乐器《搏拊》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筝》

中国古代乐器《筝》

乐器种类专题

三弦与胡琴

三弦与胡琴

乐器种类专题

钢琴 吉他 长笛 口琴 陶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琵琶 巴乌 唢呐 中阮 贝司 乐谱 戏曲 歌剧 声乐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小提琴 单簧管 电吉他 大提琴 葫芦丝 交响乐 尤克里里 名家名曲 器乐知识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