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族气鸣乐器

频道主页

铓筒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铓筒,是彝、傣、满、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傣语称筚相短、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辽宁、吉林等地。
  
  历史久远。铓筒是古代军中号角。相传是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由大角衍演而来的。明、清时期称为铜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铜条”记载:“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古代用于军旅,也用于贵族王侯或武职官员的仪仗队中。1959年,江苏省江宁县水阁子应塘村明代沐英墓曾出土一支铓筒,同出者还有长号一支。

  铓筒

  管体铜制,上小、下大、底空,由上、下两节组成。上节为吹管,管体细而长,顶端固定号嘴。下节为共鸣筒,呈钟形或喇叭形。不用时,上节管体可收缩进下节里,用时再拉出。彝族、傣族的铓筒,规格较小,全长89厘米,其中上节吹管长56厘米,号嘴直径4厘米,下节共鸣筒长33厘米,下端喇叭口直径19.5厘米。吹奏时,双手将铓筒高举,双唇贴近号嘴吹气发音,音量较大、音色低沉。善于吹奏的民间艺人运用循环换气法,可吹出一两个起伏较大的长音,民间称为“三起三落”。它常常和大巴拉一起吹奏,用于民间婚嫁、喜庆节日等场合,是不可缺少的低音乐器。也偶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
  
  满族的铓筒(图)规格较大,全长178厘米。吹奏时,一人在近喇叭口处的铜环上系带,挂于肩上,另一人手持铓筒吹管吹奏。可吹出单音,音量洪大而低沉。用于民间婚丧喜事和隆重仪式等场合。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满族铓筒一支。全长181厘米,上节长79厘米,号嘴外径6厘米、深1.2厘米、孔径0.5厘米,下节长102厘米、喇叭口直径23.7厘米,口外缀有铜环,制作工艺精细,外表涂以浅紫色漆。此铓筒曾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珍藏,50年代捐献国家。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瑞士的灵魂阿尔卑斯号角介绍

瑞士的灵魂阿尔卑斯号角介绍

乐器种类专题

骨笛

骨笛

民族气鸣乐器

独弦胡琴

独弦胡琴

民族弦鸣乐器

板鼓

板鼓

民族膜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二胡》

中国古代乐器《二胡》

乐器种类专题

大三弦

大三弦

民族弦鸣乐器

乐杵

乐杵

民族体鸣乐器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鼓》简介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鼓》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板梆》简介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板梆》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伽倻琴》

中国古代乐器《伽倻琴》

乐器种类专题

胡琴

胡琴

民族弦鸣乐器

木鱼

木鱼

民族体鸣乐器

光拢

光拢

民族膜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排箫》

中国古代乐器《排箫》

乐器种类专题

角胡

角胡

民族弦鸣乐器

铛铛

铛铛

民族体鸣乐器

管风琴

管风琴

西洋键盘乐器

<font color='#0033CC'>吉他</font>

吉他

西洋弦乐器

钢琴

钢琴

西洋键盘乐器

锣

西洋打击乐器

小提琴

小提琴

西洋弦乐器

马头琴

马头琴

民族弦鸣乐器

芒筒

芒筒

民族气鸣乐器

筚笋

筚笋

民族气鸣乐器

库洛

库洛

民族气鸣乐器

筚

民族气鸣乐器

筚鲁

筚鲁

民族气鸣乐器

斯布斯额

斯布斯额

民族气鸣乐器

长号

长号

民族气鸣乐器

五月箫

五月箫

民族气鸣乐器

嘟噜

嘟噜

民族气鸣乐器

钢琴 吉他 长笛 口琴 陶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琵琶 巴乌 唢呐 中阮 贝司 乐谱 戏曲 歌剧 声乐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小提琴 单簧管 电吉他 大提琴 葫芦丝 交响乐 尤克里里 名家名曲 器乐知识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