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大三弦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亚莫”为大,直译为大三弦。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1921年,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图),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130厘米~140厘米,民间特大的大三弦,琴身全长可达180厘米~200厘米。琴筒呈圆筒形,体积硕大,筒长30厘米~40厘米、筒径25厘米~35厘米,民间特大的大三弦,筒长达70厘米~80厘米、筒径60厘米~70厘米。筒腔用椿木、松木、杉木、桐木或其它木质较轻的木材制作,既可用一整段原木掏挖出腔体,也可用多块木板拼接胶粘而成,在横置的琴筒上下开有穿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蒙以羊皮为面,筒后口敞口,不设音窗。琴头、琴杆使用一整块稍硬的木材制作,当地多用冬瓜木或攀枝花木等。琴头造型古朴,上部下窄上宽,顶端呈卷书状并向后弧形弯曲,正面中央常刻以红五星、镶嵌圆形木雕或闪光小圆镜为饰。琴头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使用红椿木、黄檀木或黄杨木等质地细密、比琴杆坚硬的木料制作,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或直条瓣纹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上窄下宽、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上端设有山口与琴头相接,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有些精品大三弦,常在琴杆正面胶以一块硬木指板,多用乌木、紫檀木、红木或红椿木,指板厚1.2厘米~1.5厘米,既不过多增加大三弦的重量,又使琴杆耐磨和不易变形。琴马用硬木或老竹制成,为长条形实心马,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置于琴筒膜面中央偏上部位。张三条丝弦或牛筋弦,弦下端系于缚弦的弦孔中,缚弦用金属薄片制成,其上还串挂有若干小铁片或小铁环,弹奏之时,可随跳乐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响。琴身的弦槽和尾柱之间,系有一根绸布制彩条背带。在弦槽的上方,还拴挂有一朵用薄绸挽制的大红花为饰。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1921年,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