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DanielHope)简介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Daniel Hope)1974年8月17日出生于南非。
霍普成长于伦敦,持爱尔兰护照,目前定居德国。霍普被认为是当今小提琴界最多才多艺的亮眼巨星之一,被誉为“自大提琴家杜普蕾之后,英国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弦乐天才”。
丹尼尔·霍普11岁被大师梅纽因相中,邀请他在其60多场的音乐会中共同合作演出。同时,丹尼尔·霍普也成为了知名三重奏乐团美艺(Beaux Arts)解散前的最后一代团员。丹尼尔·霍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但他却不愿意被世俗眼光所束缚。除钻研小提琴演奏外,他还爱好写作,由他编写的书曾一度成为德国的畅销书之一。
论及与小提琴的缘分,在霍普6个月那年,他母亲应聘成了梅纽因(已故小提琴大师)的临时秘书。每天霍普都由母亲带着去上班。从那时起直到1999年梅纽因去世,霍普都是在梅纽因身边度过。在这样的熏陶下,霍普4岁开始学小提琴。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生上门来找梅纽因学琴,其中还有好些中国学生。霍普印象最深的是梅纽因的人文精神:“他常常会为了信念而战。他为人慷慨,善良又率性,曾经帮助过许多国家的人。”
“音乐活动家”身份下的霍普,以关注集中营时代的创作著称。有一天,霍普开车时,听见了收音机里一首无名氏的曲子,里面有种无以言表的强大力量,驱使着霍普后来去翻资料,发现是个在集中营里的年轻人创作的——作曲者虽然都自知死亡日近,但音乐中却并未充斥伤感与惆怅。他后来发掘了大量集中营内创作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力量”。霍普说,他听着这些音乐,就听见了人类精神。
霍普的一本专辑名叫《空气:一趟巴洛克的旅程》。他认为,在音乐司职娱乐角色、战争手段的那个时代,巴洛克小提琴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能量:激进且有革新的意味。“我演奏时,就一直努力着把这种能量找出来,让大家看到这种音乐的多元性。”
作为“作家”,霍普至今已经出了两本书。从英国搬到德国,跟随俄罗斯小提琴名师查克哈·布隆学习后,霍普用德文先写了回忆录《家庭专集》,后又写了现场音乐会的普及本《该何时鼓掌》。霍普说,欧洲的古典音乐传统虽然深厚,但今天许多欧洲年轻人对于现场演出的常识寥近于无。在书中,霍普试着去解释关于现场演出的一切“为什么”与“怎么样”。
关于音乐会中“该何时鼓掌”这个话题,霍普对于今天“乐章之间不应鼓掌”的规矩有所保留。他提醒我们:在巴洛克时期,一直到贝多芬时期,“观众都是想在哪儿鼓掌就鼓掌”;甚至到了20世纪,在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一次巴黎独奏会上,当出现精彩的段落时,台下“就像爵士乐现场那样,随时响起掌声”。
霍普说,不应该存在“不该鼓掌”的时刻。他希望音乐会能容许乐迷们更尽情地表达当时的感觉。他举例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时,“像烟火一样喷薄”,假如观众止不住要表达热烈的感觉,“那可是件美妙的事”。至于有些演奏者因为台下的“干扰”而中途离场,霍普称“不可理喻”。他认为音乐的目的就在于分享,“在诠释与传递伟大作曲家乐思的过程中,与聆听者间产生互动,岂不美哉。”
《纽约时报》等欧美媒体在评论霍普时,口吻如出一辙:“你永远猜不透霍普的下一步会怎么走”。除了突破音乐各类别的界线,霍普还喜欢融合音乐、文学与戏剧。
霍普与布朗·道尔(曾主演《约翰·克里斯朵夫》、《走出非洲》等影片)是一对忘年交,从2001年就开始合作:一次是以“战争与乐段”(仿效《战争与和平》做的一个文字游戏)的名义,请来以色列、俄罗斯等地的7位乐手同台演奏,由布朗·道尔在一旁朗诵歌德悲剧《爱格蒙特》里的独白。另一次,是借2006 年莫扎特诞辰250年的名义,霍普策划了“不插电莫扎特”的活动。全年365天,布朗·道尔每天在德语世界电台里读一封莫扎特的信,穿插着室内乐团的演奏。霍普觉得,一位出色的演员,要在乐段之间朗诵语句,这对演奏者会很有启发。
霍普定期会在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公共电台主持音乐节目,也会不定期在网上贴视频日记。霍普说,这一切,全都出于一位音乐痴的表达欲,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愿望。
霍普在中国有大量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