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与呼吸的关系(2)
刘琳 互联网四、气息控制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音乐节奏的急缓,音的刚柔,力度的轻重等等,都寓不开气息的配合。演奏任何一首乐曲,演奏者都需要行之有效地控制好自身的气息,随音乐节奏的起伏收放自如,恰于其分的融入情感。
如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琵琶曲《虚籁》,表现了万籁俱寂中蕴涵着的勃勃生机。刘天华先生在此曲中用了很多种手法,吸收了古琴和北方曲艺姊妹艺术的风格和韵味特点,使这首乐曲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演奏此曲时,也给演奏者在气息的把握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完成以上的音乐,必须依托气息上的控制,方可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动静相宜,收放、挥洒自如。
另外,不同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也会对气息有不同的要求。以古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例,虽然这两首乐曲都是描写秦末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争的战争场面的琵琶武曲,但表现的音乐情绪迥异。《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刘邦得胜的乐曲,乐曲开始时,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激越、高亢的、预示着凯旋,预示着胜利,因此讲究气息的停顿与进发,在气息上要有爆发力和冲击力。《霸王卸甲》同样描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采用写实手法,铺叙西楚霸王战败的情景。此曲着力表现和渲染的是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由于《霸王卸甲》描写的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气要沉,释放相对要慢些。全曲开始在低音区,音色选择要浑厚,情绪要求庄严肃穆,暗示着一种悲剧性的结局。气息的运用要求深沉而凝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乐曲的情绪、风格及人物的命运。
如盲人艺术家阿炳创作的琵琶曲《大浪淘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全曲表现的情绪有愤恨,有无奈,有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有欲与命运抗争的愿望,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由于乐曲的抑扬变化、情绪布局、动作选择、音色取向、音乐律动及音乐表现等,都离不开气息的影响与支撑,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一定要抓住气息的变化,注意气息的合理运用。掌握好在该舒缓时舒缓,该流畅时流畅,该提则提,该屏则屏,该松则松的原则;把乐曲的神韵充分表现出来,做到形神皆备。
那么,要怎样才能合理地运用气息呢?笔者认为,这和演奏者的心理状态、艺术修养、内在的精神、情感,以及个性气质等密切相关,它会影响到对气息升华的控制,把握好能使气韵贯通,进而达到一种更高的演奏境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了唐代琵琶的精湛演技,何尝不是演奏的最佳绝境。气韵的贯通不仅表现在琵琶演奏中,传统的说唱、戏曲以及舞蹈、书法、剑谱、太极等诸多艺术及运动中也随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向来讲究意、情、境,讲究神、韵、品、味、风。作为一个琵琶者的演奏者,要善于借鉴,善于吸纳其它学科及姐妹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使琵琶的演奏艺术,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