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作曲家:拉尔夫沃安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个人资料及照片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英国音乐,自普塞尔和亨德尔以后,在世界上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末,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英国音乐重新登上世界舞台是20世纪西方音乐的一件大事。最初,它是由民歌运动发展起来的,然后又扩展到对英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掘。正是在复兴英国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热潮中,涌现了一批作曲家,如埃尔加 (Edward Elgar,1857-1934)、霍尔斯特(Gustav Hoist,1874—1934)、德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等。其中,以沃安•威廉斯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是英国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
拉尔夫•沃安•威廉斯(Ralph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下安佩内。18岁人皇家音乐学院,师随英国音乐复兴运动的主要人物帕里 (HubertParry,1848-1918)和斯坦福(Charles Stanford,1859-1924)。两年后,转剑桥三一学院。在那里呆了3年,于1895年又返回皇家音乐学院。也是在那一年,他结识了霍尔斯特,两人从此持续交往近40年。1897年,沃安•威廉斯赴柏林随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短期学习。1901年,获剑桥音乐博士学位。1909年,他已37岁,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还专程去巴黎拜拉威尔(比他小3岁)为师。
1903年,沃安•威廉斯参加了由英国民歌收集家夏普(Cecil Sharp,1859-1924)主持的民歌收集工作,对他一生都有很大影响。他来到诺福克村庄,与农民、渔民一起生活。后来,又深入赫里福德 (Hereford)、萨里(Surrey)和苏塞克斯(Snssex)等地区收集民歌。他认为:作曲家“一定要和他的同胞生活在一起,使他的艺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表现”。1904年,他编订了《英国赞美歌集》。后来他回忆道:“两年期间,同世界上某些最好的(也有最坏的)曲调的密切接触,是比学习任何奏鸣曲和赋格曲都更好的音乐教育。” 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已42岁,仍然应征在炮兵部队服役。1919年复员后,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在那里,他是最积极的所谓“民歌学派作曲家”,培养了许多年轻人。1933年,他接替夏普(已于1924年逝世)任英国民歌协会主席。沃安•威廉斯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957年 85岁时,临终那年(1958)还在修订。
沃安•威廉斯一生经历的年代曾流行过各种风格: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音乐、多调性、爵士风格等。他吸取了各派所长(勋伯格乐派除外),特别是浪漫派和印象派对他影响最大。但是,对他创作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国民歌和英国传统音乐(如伊丽莎白时代的牧歌和都铎王朝时期的复调音乐),尤其是前者。在他的作品中,有的使用原来的民歌,有的并没有直接引用,但也很像民歌(一般人以为他采用很多民歌,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器乐作品中)。他来说,民歌不只是引用或模仿,更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他自己的语言,是他的风格的自然流露,由此形成了他的作品的鲜明个性。他不像巴托克,从民间语言出发,产生新的独特风格;也不像斯特拉文斯基,采用古典的音乐语言,使其具有一种新的表现力。他的音乐不以惊人的音响取长,而是内在、朴素、谐和,就像地道的民歌一般。即便是那些表现紧张、激动等情绪的段落,也仍处理得很有节制。
沃安•威廉斯广泛使用各种民间调式和古代教会调式(在这一点上,他和巴托克是一样的,但音乐效果却不一样。它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民间音乐文化背景,如巴托克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四度和舞曲节奏,而沃安,威廉斯则爱好三度和平稳流动的旋律)。他的作品注重旋律,调性从不含糊,和声也不复杂。他不喜欢瓦格纳、德彪西那种华丽的、色彩性的和声。他的节奏缺少变化。配器受拉威尔影响,但不采用拉威尔那种闪光的、精致的音响效果。他的创造性,主要在于曲调以及采用民歌方式发展曲调的能力。他习惯于按照民间歌曲的原则来发展乐思。哪怕原本不是民歌主题,也能按照民歌方式得到延伸、展开,形成大型结构。因此,民歌风格,民间声乐或半声乐的旋律线和对位,成为他作品中最典型的特征。
沃安•威廉斯结合民歌进行创作最早的成果之一是三首管弦乐曲《诺福克狂想曲》(1905-1906)。1905年,他还根据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的诗歌写了合唱与乐队曲《走向未知的领域》(Toward the Unknown Region)以及为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和乐队而作的《大海交响曲》(即《第一交响曲》)。但是,更加鲜明地体现他创作个性,而不再是模仿欧洲大陆风格的是他于1909年为男高音、钢琴和弦乐四重奏写的声乐套曲《在温洛克边界》(OnWenlock Edge,词作者为英国诗人豪斯曼AlfredHousman,1859—1936)和1910年为弦乐四重奏和双弦乐队写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
沃安•威廉斯的创作涉及各种体裁,从歌曲、合唱、歌剧到室内乐、交响乐等,几乎无所不有。他甚至还为口琴、大号写过协奏曲。他的交响曲共有9首,取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伦敦交响曲》(1913)。它的独创性在于“成功地结合了基本上难以调和的成分:民歌/交响乐;印象主义/对位;调式/调性;等等”。《伦敦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田园》(1921)(还有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云雀飞上天》,The Lark Ascending,1914),都描绘了英格兰的景色和作曲家对它的感受。
沃安,威廉斯的声乐曲和歌剧广泛采用英国诗人和作家如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的作品作为歌词,其旋律线条受英国语言很大影响。如歌剧《牲口贩休》 (Hugh the Drover,1914)、《恋爱中的约翰爵士》(SirJohn in Love,1928)、《骑马下海人》(Riders to the Sea,1932)等。也有的涉及宗教内容真真口清唱剧《圣城》(Sancta Civitas,1925)、歌剧《天路历程》(ThePilgrims Progress,1949)。《g小调弥撒曲》(1921)或许是沃安•威廉斯最重要的宗教作品。它使用了罗马天主教仪式的歌词,但音乐表现的却是充满了英国基督教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