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外国名家名曲

频道主页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20世纪英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罗斯托夫特,1976年12月4日在萨福克郡的奥尔德堡去世。

  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1913年:布里顿在11月22日出生在罗斯托夫特,这一天正好是圣塞西莉亚节。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小,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一位热情的业余歌唱家,还是城镇音乐俱乐部的成员,常常在家中举办音乐晚会。

  1918年:25岁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之前的战事中被杀死。四十多年之后,布里顿用欧文的诗歌,谱写出《战争安魂曲》。

  1922年:维廉·沃尔顿创作的《正面》在伦敦作非公开演出,在音乐演奏中,伊迪思·希特韦尔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诗歌。

  1923年:布里顿创作出一些歌曲,还演奏中提琴。弗朗克·布里奇的《大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1927年起,他成为布里奇的唯一学生,他永远都要感激布里奇的指教。

  1934年:离开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布里顿为GPO电影团的电影《夜邮》谱写了音乐。这一年,埃尔加、霍尔斯特和戴留斯先后去世。

  本杰明·布里顿作品

  1937年: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布里顿深受打击,他逐渐与歌唱家彼得·皮尔斯联系密切,他们在第二年组建了家庭。

  WH.奥登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联合创作了两部话剧,布里顿为之谱写了配乐。他和皮尔斯随两位作家在1939年来到美国,但他在1942年回来后却拒绝举办音乐会。

  1945年:布里顿的第一部完整版本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在伦敦塞德勒的维尔斯剧院首演,皮尔斯在其中饰演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为贝尔森集中营幸存者举办的音乐会上,布里顿为梅纽因弹钢琴伴奏,这成为他一次重要而具永久意义的人生经历。

  1948年:布里顿、皮尔斯和剧作家EricCrozier创办了奥尔德堡音乐节,他每年都为英国歌剧院创作一部新作品。

  1953年:布里顿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而创作的歌剧《格洛丽阿纳》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展示出伊丽莎白一世的弱点,而对新女王造成伤害。

  1954年:布里顿在凤凰剧院(TeatroLaFenice)指挥了他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歌剧《旋螺丝》的首演。他对威尼斯的兴趣静静地持续了许多年,直到在1971年创作出《威尼斯之死》。

  1958年:布里顿为Coleridge的诗歌《TheWanderingsofCain》谱曲,创作出他的《夜曲》。画家Sidney Nolan也从诗歌中获得灵感,在1977年完成了绘画作品。

  1962年:为了纪念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布里顿创作了《战争安魂曲》,并在大教堂中首演,由希瑟·哈珀、彼得·皮尔斯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担任独唱。

  1963年:为纪念布里顿的50岁生日,迈克尔·蒂皮特把他的《管弦乐队协奏曲》题献给布里顿。1965年,作为答谢,布里顿也为纪念蒂皮特的60岁生日而把自己的《麻鹊河》题献给他。

  1971年:布里顿把他的《第三大提琴组曲》寄送给姆斯迪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因为支持小说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罗斯特罗波维奇不能够离开苏联。

  1973年:在《威尼斯之死》首演之前,布里顿经历了一次心脏手术。在此期间,他因一次中风而导致右手的部分麻痹。

  1976年:作为唯一一位授勋的作曲家,布里顿勋爵于12月4日在奥尔德堡去世。JohnPiper把布里顿的教堂寓言剧绘制在了彩色玻璃上。

  音乐天赋

  布里顿很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在作曲技艺方面所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他的母亲。受到儿子崇拜也主宰儿子生活的母亲鼓励他学习音乐,并用当时唯一的英国作曲家弗朗克·布里奇(FrankBridge)的课程来磨练他的基本功。布里顿对布里奇极为敬重,他还在皇家音乐学院随约翰·艾尔兰(JohnIreland)学习。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布里顿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娴熟的音乐创作技巧使他根本无视评论界对他作品特殊性质的批评,而像他这样一位早熟的来自外省的音乐天才的出现,似乎并不值得关注。此后对布里顿才智的指责差不多持续了十年,直到40年代初因战争而停止。布里顿与奥登(Auden)、伊舍伍德(Isherwood)等左翼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还在“左翼剧团”、邮政局电影团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过,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引发某些评论家反感的缘由,即使是一些忠实的朋友,比如布里奇等,也对作曲家新的朋友与社会关系持怀疑态度。

  但这些事实所告诉人们的更多的是英国人的生活态度和音乐价值观,而不是布里顿在这些年间所完成作品的质量。事实上,在布里顿的晚期生活中,英国音乐评论家们的偏激行为已经对作曲家本人产生了影响,因为他开始相信,他在3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才极少被上演。事实上,他创作的英国圣诞节合唱系列中的《一个男孩诞生了》(ABoywasBorn),自1934年首演以来,就在合唱作品上演的曲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作曲家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圣母玛利亚赞美诗》(AHymntotheVirgin)等作品尽管明显地继承了欧洲音乐传统,堪称合唱作品中的完美精华,但其演出却并不成功。

  1942年,就在布里顿在美国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将要返回英国的几个星期之前,WH.奥登给作曲家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醒布里顿要在有序与混沌、放荡不羁与正常的传统习俗之间寻求生活与艺术的平衡。尽管奥登说话的口气有些盛气凌人,但事实上他对布里顿的性格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说:“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或许是永远会被崇拜你的人所包围,人们会关照你,以你做的一切事情为荣……你会永远觉得,只要扮演一个可爱的天才小男孩的角色,建立自己的温暖爱巢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假如真正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就不得不去吃苦,用完全不同于目前状态的方式去历经磨难。对作曲家来说,“认真做出选择的原则”是“唯一可行的”。

  尽管奥登的书信直到1981年才得以出版,但在布里顿的生活中,也还有其他人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音乐不能够自始至终地展示出辉煌的技巧性,如果与情感紧密联系的创作不能够面向全世界的所有观众,人们就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布里顿被当代的许多重要作曲家们看作是领军式人物,这些作曲家包括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WernerHenze)和奥利弗·克努森(OliverKnussen)。但布里顿的伟大之处,还有些是被奥登查明而相对抽象的问题,比如在有序与混沌之间的冲突表现。从表面看起来,布里顿可能已经用一定形式的坚持原则抵制了奥登所谓的放荡不羁,但在布里顿的后续作品中还是能清楚地看到,他所遭受的紧张压力与挫折是其发挥创作能力所必需的(他永远都不是个安逸的同性恋者):当他有违正常有序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他的创作往往会达到最高水平。而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入广泛都会比较自然地在他的声乐与戏剧音乐中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沉醉、堕落或者是失去童贞在社会生活中却是不谐和的音调,因为当时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相当普遍,远远超过能够相信的程度。布里顿能够在坚持传统习俗和勇于创新之间保持罕见的平衡状态,因此,他有幸成为雅纳切克和肖斯塔柯维奇的同道者。即便他不被看作是一个背离传统的人,那么他至少还是20世纪欧洲音乐界的核心人物之一。

  安魂曲的创作

  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处境很窘迫。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反战内容。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本杰明·布里顿的两部室内乐作品的完整手稿日前在他的故居被发现,作品迄今不为人知,是作曲家16岁时的创作。布里顿以前的助手在研究一份作曲家晚期生平时,翻阅了一些以前未被分类的文献,从而发现了这两部作品。两首室内乐都是为小提琴、中提琴和钢琴而作,其中一部长为15分钟的已被专家视为“杰作”。作品将在夏季首演。

  长期以来,布里顿一直是人们眼中英国首屈一指的天才音乐家,他早在9岁时就已经写下了自己的成熟之作。然而,新发现的音乐与其他早期作品之别在于它表现出的完整性以及混合了嬉游趣味的风格,这些都成为日后他的音乐特征的一部分。更特别之处是,这些早期特点不仅展示了来自维也纳乐派的迷人风貌,还展现了后来那种创造出了伟大效果的技巧,它描摹了自然境界以及那些以水为主题的乐章之美。

  作曲家生前居住的萨克福马Aldeburgh地区一幢红色别墅里保存的文献中,布里顿的前助手、他的专家作家兼作曲家DavidMatthews发现了这些“被遗忘的”手稿。作品将在威斯敏斯特的施密斯广场一台露天音乐会上演出,由Matthews本人和其他两位音乐家担任首演,并由广播4台进行现场直播。届时,Matthews新出版的传记《布里顿的生活与时代》也将同步发行。Matthews目前正在国外无法就此发表评论,不过三重奏组的另一位成员,皇家音乐学院的研究同行、小提琴家PeterSheppard是这样谈及这部作品的:“它具有如此强烈的个性,决非一位少年的习作。是一部真正成熟的室内乐佳作”。“布里顿年少时就已经写了不少作品,而且基于他10、11岁时的素材创作了一部为室内乐队而作的简易交响曲。但是,从这首作品中,你能听到你所熟悉的那些音乐的源头。”

  在谈到这部音乐其它令人感兴趣的特点时,SheppardSkaerved指出,布里顿令人仰慕的天才灵感还来源于大海,最著名的涉及海的例子是歌剧——《彼得·格兰姆斯》,而在此作中你也能发现其中的印记。“一个例证事实是,布里顿在表现水的主题时游刃有余。他成长于英格兰东部,对海怀着深深的挚爱——他的很多作品时时透露出这点——而这部作品正展现了他在刻画海的主题时,最初所用的技巧。”Sheppard补充道:“作品中另一件打动你的是布里顿所运用的德国式的结构。即使你去掉所有的音符,它依然存在。”

  这个特殊的消息受到了自由作曲家、指挥家兼布里顿研究权威RalphWoodward的欢迎。“新作品的发现令人兴奋”,他说,“目前的工作是要解决哪些作品有完整乐谱,而哪些仅有草稿”。他说:“布里顿的少年之作非常棒。尽管今天演奏的仅仅是他14岁时写下的音乐”。

  主要作品

  《大提琴交响曲》

  《大提琴交响曲》作于1963年,是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原计划1963年在奥德堡首演,后因罗斯特罗波维奇突然生病而中止,直到1964年3月,才在莫斯科由布里顿亲自指挥首演。作品分四个乐章:一、庄严的快板;二、不安的急板;三、柔板;四、快的行板。罗斯特罗波维奇与布里顿本人合录的这版CD,公认是权威版本,并被评为"20世纪音乐最佳收藏",唱片里还收录了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另外,罗斯特罗波维奇与布里顿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录的另一张唱片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春天交响曲》

  《春天交响曲》(为独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和乐队而作)作于1949年,取材于13位诗人关于春天的诗谱成,这13位诗人分别是:赫里克、奥登、巴恩菲尔德、皮尔、布莱克、博蒙特、弗莱彻、纳什、沃思、斯潘塞、克莱尔、米尔顿,(另有一位佚名)。这部作品,1949年首演于阿姆斯特丹。另外,唱片里还收录了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和《圣切奇利亚赞美诗》,这版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近100年来,在交响音乐的普及方面,有三位作曲家功不可没:一是圣-桑写了《动物狂欢节》,二是普罗科菲耶夫写了《彼得与狼》,三是布里顿受英国教育部的委托,为介绍管弦乐队而给青少年写的这个“指南”。布里顿的这首管弦乐曲本意是介绍交响乐队的各个声部和组合后的音响,但很多指挥家在诠释这首作品时,都太偏重于局部的表现,而使整部作品失去了有机的内在联系,虽然段与段之间非常精彩,但纵览全曲却显得很不完整。布里顿自己在指挥这首作品时,则是统筹兼顾、安排适当,任何一个声部的音乐表现,都是在总体的宏观控制之下,在13段变奏中从不强调表现局部的细枝末节,而是牢牢抓住乐曲一开始普赛尔主题的呈示和结束时普赛尔主题的加强与再现,强调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得乐曲的表现既完美又简练。因此由布里顿亲自指挥处理和营造出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那恢宏壮伟的管弦乐气势,成为这一作品除他本人之外,所有指挥家都难以企及并望其项背的版本。这张唱片上还收录了他的《简单交响曲》等作品。

  《战争安魂曲》

  《战争安魂曲》是布里顿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作于1962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毁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作,歌词采用英国诗人欧文的诗篇及传统的安魂曲词。分两个部分:一、拉丁文的安魂弥撒;二、欧文的战争诗歌。在这部作品的乐谱卷首,布里顿有这样的题词:“我的诗题是战争及对战争的怜悯,这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的戒心。”这张唱片,是这个曲目最权威的版本,因为这部作品布里顿就是专为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皮尔斯和菲舍尔-迪斯考写的独唱乐段,这些名字是这个曲目首演的原班人马。这样的名家汇集,Decca公司在录音、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使录音制作与演唱、演奏配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套唱片(一套两张)可谓录音史上的奇葩,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索德斯托姆、蒂尔、艾伦演唱,牛津基督大教堂儿童合唱团、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拉特尔指挥的版本也非常不错,值得一听。

  《诺亚方舟》

  独幕歌剧《诺亚方舟》,脚本取自切斯特奇迹剧,描写诺亚洪水的故事,1958年首演于奥尔福德教堂。刚开始用于教堂演出,后用于独立的演出,这部神剧,儿童的演唱清新动人,录音音场具有深度与宽度,细细聆听,可分辨出舞台上表演者(上帝、诺亚和孩子们)的不同位置,以及他们细微的动作声响。这版CD,被美国TAS评为最佳名片。也是著名录音师肯尼思·威尔金森的杰作。后由Decca公司重新制作成CD。

  其他作品

  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中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作品评论

  以《我们的狩猎父老们》(OurHuntingFathers)为例。这是一部带管弦乐伴奏而非常卓越的声乐套曲,首演于1936年,它在作曲家的一生中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布里顿本人于1961年把这部作品重新搬上舞台之前,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它只演出了三次;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部作品才被新一代的女高音歌唱家们所赏识,并得以广泛流传。如今,在对布里顿全部作品的评估中,这部作品仍会被认为是无法理解的,特别是当把作曲家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实质相联系的时候,这部作品总不被考虑在内。令人略感惊异的是,《我们狩猎的父老们》在1936年就不被理解,然而在英国观众当中,还有谁能创作出这样一部展示绚丽的管弦乐与声乐表现技巧的作品呢?又有谁能觉察到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克维奇、贝尔格,特别是马勒的影响呢?如果英国的音乐界会因为布里顿大胆的技巧表现而感到了被冒犯,那么英国的社会和政治体制也会同样毫无准备地面对这样一部包含了警惕法西斯的出现和危险的政治密码的作品。

  直到作曲家去世几年之后,他在30年代的那些意义重大的创作才完全被世人认可。《我们狩猎的父老们》、钢琴和小提琴的多部协奏曲、《安魂交响曲》(SinfoniadaRequiem)(这是受到马勒音乐启发而创作的另一部作品),以及他在30和40年代为广播电台、电影和戏剧创作的大量配乐,这些作品的音响世界无疑都为作曲家的创作库存增添了内容,并推动他向《彼得·格莱姆斯》(PeterGrimes,1945年)的目标进发。如今,作为作曲家主要作品之一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的演出和录音制品都非常受欢迎。而《亚瑟王》(KingArthur,1937年)本身已经成为《钢琴协奏曲》和《英雄叙事歌》(BalladofHeroes)、康塔塔式的《精神世界》(TheWorldoftheSpirit,1938年)和《帕涅罗帕的拯救》(TheRescueofPenelope,1943年)等作品中音乐素材的重要源泉。《帕涅罗帕的拯救》是布里顿在创作《彼得·格莱姆斯》之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这些配乐为人们欣赏布里顿卓越的音乐创作力增添了新的内容,但他后来不再对配乐感兴趣。而且,布里顿的书信与日记,以及音乐创作手稿的出版发行,揭示了他早期在才智方面所遭受无端指责的虚假性,证明其作曲技法的闲适轻松并不意味着其音乐创作在某些方面的不完整,因为这些资料清楚地显示出,作曲家总是非常努力地工作,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来验证他的乐思,直到他绝对满意为止。

  布里顿早期作品的再现能够加深对布里顿音乐的理解,那么他在北美洲那些年间创作的音乐也应该得到重新认同。作曲家本人在晚年也曾做过这项工作,他重新修订了自己在1941年创作的“合唱小歌剧”《保罗·本扬》(PaulBunyan)的完整版本。这部作品由WH.奥登编剧,体现了美国“梦”的实现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至今还广受欢迎。布里顿和奥登在这部歌剧的纽约首演之后,就撤换了作品,事实上它被遗忘了差不多有25年之久。然而,这部作品证明了布里顿的才能:他不仅通晓美国音乐、乡村音乐、西方音乐和布鲁斯等音乐的风格特征,也熟悉诸如库特·威尔(KurtWeill)和科拉·波特(ColePorter)等作曲家。而所有这些都是英国听众所不熟悉的,他们对布里顿音乐的体验开始于《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MichelangeloSonnets)(这部为诗歌谱曲的作品用意大利语掩盖了其中的同性恋倾向)和为男高音、圆号与弦乐器创作的《英国小夜曲》(English Serenade,1943年)。后者是布里顿从美国回到英国之后从事创作的开端。

  如果说布里顿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刻回到祖国之后,他的美国梦才终于觉醒的话,那么这段使他重新回到从前的经历,就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大事。他创作风格上的“欧洲化”体现在诸如《灵光篇》(Lesilluminations)、《弗朗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和《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等作品中,而《保罗·本扬》、《加拿大狂欢节》(CanadianCarnival)和在他去世之后才盛行的《美国序曲》(AmericanOverture)则表现了他的“美国风格”,这样典型的风格化创作在1942年他回国后戛然而止。就好像是一旦他离开了美国,他就立刻投身于极富英国特性的世界中,英国的语言令他狂热不已,他还对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坚信不疑,这些在从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布里顿重新发现英国民族根基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指布里顿直接回到了他的归属地所产生的心理因素(彼得·格莱姆斯曾唱道:“我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我的根基在这里。”)。从音乐方面来讲,当布里顿在1941年末因情绪低落而不能够作曲的时候,他对普塞尔(Purcell)和伊利莎白时期的音乐越来越感兴趣,显而易见,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英国的语言对他具有多么戏剧化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里顿对普塞尔歌曲独特的理解,体现出他对普塞尔声乐作品的挚爱,他在纽约生活的最后几个月中就已经开始编配极富个性的民间歌曲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事实前所未有地证明了布里顿在创作生涯中所从事的这两项“副业”所创造的价值,几年前出版发行的民间歌曲的完整录音和普塞尔作品演绎,是布里顿作品的CD唱片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两张唱片。

  《圣诞颂歌仪式》(ACeremonyofCarols)是布里顿在跨越布满潜水艇的北大西洋,返回英国的路上创作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成是布里顿最真实的英国之音。其中的歌词是用一个普通的主题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竖琴与男童声音的奇妙结合,产生出激动人心的音响。布里顿的音乐旋律简洁而生动,其中的几个舞蹈性乐章表现出普塞尔对他的影响。为歌词所配置的音乐既充满活力,又贴切而风格鲜明。这部作品展示出一种正式典礼的性质,这一特性也贯穿在布里顿晚期的许多作品中,特别是《圣歌》(Canticles)、60年代创作的教堂寓言剧系列,以及一些能够用合唱队的进出来预示戏剧性发展、预示寓言剧中一些典礼场景的精彩过程的单声部圣歌段落。而且,这种单声部的圣歌段落还散布在布里顿这些作品的后面乐章中。

  颂歌系列的创作还使用了多声部(heterophony)的作曲技法,也就是使用比较松散的纵向和声的旋律进行,这也预示了布里顿在60年代发展音乐语汇的一种方式。最为典型的实例是布里顿为竖琴创作的无伴奏《间奏曲》,它是一首建立在单声部圣歌旋律基础之上的自由幻想曲形式。在1943年,还没有人能够猜测到这种创作技法的渊源所在,布里顿与加拿大作曲家和人种音乐学家科林·麦克菲(ColinMcPhee,1900-64)的友谊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麦克菲在1939年通过一组自己改编成双钢琴演奏的巴厘乐曲,把巴厘岛的加美兰音乐的创作技法介绍给布里顿。两位音乐家在1941年演奏并录制了这些改编曲,布里顿回国后还把这些作品纳入自己的演奏曲目之中。多声部的创作技法最初是在《保罗·本扬》序幕的结束部中以简洁的形式出现的,并成为布里顿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风格特征。

  唐纳德·米切尔(DonaldMitchell)和默文·库克(MervynCooke)已经考察了巴厘的加美兰音乐、日本宫廷音乐和传统能乐有限的创作形式之间纯音乐和音乐戏剧性的关系。库克论证了布里顿在诸如《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这也是一部在布里顿去世之后才广受欢迎的作品)和几部教堂寓言剧等作品中对综合性元素的成功利用。菲利普·布雷特(Philip Brett)广泛探索了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指出了布里顿对东方音乐奇特音响的爱好和他的性趋向。他在布里顿去世一年之后发表了一篇有关《彼得·格莱姆斯》具有突破意义的文章,第一次公开讨论布里顿的同性恋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有关这个主题,布雷特后来通过对歌剧“原始资料”的深入研究继续进行了下去(1981年),他尝试着通过对现存作曲资料和剧本草稿的分析来解读布里顿的作曲方式。布雷特还撰写过诸如《旋螺丝》(The Turn of the Screw)、《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和《欧文·温格雷夫》(OwenWingrave)等歌剧中有关同性恋倾向的解析文章,他试图去解读布里顿许多戏剧作品中所隐藏着的道德与精神困境的确切性质。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外国名家名曲

德国音乐指挥名家《萨瓦利什 Wolfgang Sawallisch》个人资料

德国音乐指挥名家《萨瓦利什 Wolfgang Sawallisch》个人资料

外国名家名曲

张韶

张韶

中国名家名曲

指挥家:卡拉扬(Karajan)简介

指挥家:卡拉扬(Karajan)简介

外国名家名曲

<strong>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肖邦</strong>

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肖邦

外国名家名曲

外国现代与当代著名音乐家《著名作曲家》

外国现代与当代著名音乐家《著名作曲家》

外国名家名曲

<strong><font color='#330099'>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柴科夫斯基</font></strong>

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柴科夫斯基

外国名家名曲

中国音乐作曲名家《王和声 Wang he sheng》个人资料及照片

中国音乐作曲名家《王和声 Wang he sheng》个人资料及照片

中国名家名曲

美国音乐指挥名家《洛林·马泽尔 Lorin Maazel》个人资料及

美国音乐指挥名家《洛林·马泽尔 Lorin Maazel》个人资料及

外国名家名曲

日本音乐作曲名家《植松伸夫 Nobuo Uematsu》个人资料及照

日本音乐作曲名家《植松伸夫 Nobuo Uematsu》个人资料及照

外国名家名曲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

外国名家名曲

拉丁美洲女声民谣简介

拉丁美洲女声民谣简介

外国名家名曲

瑞士音乐指挥名家《阿迪安·施耐德 Adrian Schneider》个人资料及照片档案

瑞士音乐指挥名家《阿迪安·施耐德 Adrian Schneider》个人

外国名家名曲

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Thomas Beecham)-歌曲与合唱( Song And Chorus)

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Thomas Beecham)-歌曲与合唱(

外国名家名曲

美国音乐作曲名家《克里斯多福·劳斯 Christopher Rouse》个人资料及照片档案

美国音乐作曲名家《克里斯多福·劳斯 Christopher Rouse》个

外国名家名曲

当代著名指挥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个人简介及照片

当代著名指挥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外国名家名曲

米丽阿姆.玛珂芭(Miriam Makeba)-非洲(Africa)

米丽阿姆.玛珂芭(Miriam Makeba)-非洲(Africa)

外国名家名曲

美国音乐指挥名家《文斯·门多萨 Vince Mendoza》个人资料及照片档案

美国音乐指挥名家《文斯·门多萨 Vince Mendoza》个人资料

外国名家名曲

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个人资料及照片

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个人资料及照片

外国名家名曲

钢琴 吉他 长笛 口琴 陶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琵琶 巴乌 唢呐 中阮 贝司 乐谱 戏曲 歌剧 声乐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小提琴 单簧管 电吉他 大提琴 葫芦丝 交响乐 尤克里里 名家名曲 器乐知识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