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芭蕾舞剧:灰姑娘(Cinderella, Ballet)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生于1952年的阿干折,他小时候学了很多乐器,直到13岁,他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于提马金门下专心的学习钢琴,后来则从1974年起开始待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在弗列尔与弗拉先科门下习琴。在1978年,他获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的首奖,而他的第一张唱片则是灌录地自己改编自柴可夫斯基与谢德林的作品,很久之前他就发觉指挥能够让他的艺术观念更为完整,而他和当时的苏联总理戈尔巴乔夫有很好的关系,因此在戈氏的承诺下,1989年建立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летнев)1957年4月14日出生于俄国阿甘折(Arkhangelsk),双亲均为音乐家,从小便展露不凡的音乐天分。13岁时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MoscowConservatory),在名师弗利尔(YakovFlier)与弗拉先科(LevVlasenko)门下学习。1978年,年仅21岁的普雷特涅夫在第六届柴科夫斯基大赛中赢得金牌,让之前已受苏联乐界瞩目的他,进一步受到国际乐界的注意与肯定。普雷特涅夫与戈巴契夫间的友谊让他有机会在1990年的历史性时刻实现多年的梦想,创办一个完全独立于政府管辖的管弦乐团。在普雷特涅夫声名以及他对未来俄罗斯表演事业型态的眼光吸引下,许多俄罗斯一流的音乐家加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于是诞生。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创办开始,普雷特涅夫一直担任乐团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并把乐团带入世界一流乐团的领域。当普雷特涅夫把指挥事业全力集中在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时,他也经常应该担任爱乐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与洛杉矶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的客席指挥。从1999年9月起,普雷特涅夫成为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荣誉指挥,并继续与该团在俄国、世界各地合作与录制唱片。
确立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的地位后,普雷特涅夫继续定期在欧洲各大重要音乐重镇与音乐节,及亚洲、俄罗斯等地担任独奏与举办独奏会。过去他曾以指挥家身份,带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在美国各地演出。而在千禧年里,普雷特涅夫将以钢琴家的身份回到美国,2000年11月在芝加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会,接着会与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及史拉特金、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并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
普雷特涅夫还与史毕瓦科夫、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在2001年赴美合作庆祝乐团创办十周年系列音乐会。普雷特涅夫曾经与海汀克、夏伊、桑德林、肯特长野、葛济耶夫、贾维、布隆斯泰特及旧金山交响乐团、马捷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提勒曼及以色列爱乐、加提与罗马圣塞西利亚音乐院管弦乐团、培希克与捷克爱乐、朱里尼和欧洲室内乐团合作,并与阿巴多、柏林爱乐在1997年柏林爱乐除夕音乐会中携手合作。普雷特涅夫定期受邀与爱乐管弦乐合作,并在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下,于1997年除夕音乐会、2000年在柏林爱乐厅举行的著名“欧洲音乐会”上合作,透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普雷特涅夫是爱乐管弦乐团定期合作的客座音乐家,一九九九年在皇家节庆厅与史拉特金、阿胥肯纳吉合作,2000年5月与该团合作得到极度好评的柴科夫斯基钢琴与管弦乐团作品全集音乐会。
普雷特涅夫的录音与音乐会演出曲目非常广泛,他为钢琴所改编柴科夫斯基《胡桃钳》与《睡美人》钢琴组曲(这两部作品也都留有管弦乐录音)以及柴科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季节》在1998年被选入飞利浦出版的首批“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中;史卡拉第键盘奏鸣曲集(EMI-Virgin Classics)则得到1996年留声机唱片大奖。英国BBC音乐杂志称这套专辑“钢琴演奏极为杰出……这套唱片无疑已能确立普雷特涅夫是所知中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普雷特涅夫于1997年发行在DG的第一张钢琴独奏专辑时,著名乐评人凯泽(Joachim Kaiser)表示:“普雷特涅夫对萧邦的不凡诠释令人惊讶到近乎震惊……这是本年度最佳专辑”普雷特涅夫的独奏专辑“向拉赫曼尼诺夫致敬”是1998年在拉赫曼尼诺夫位于瑞士的别墅中,以作曲家所有的史坦威录制而成。这个事件以及普雷特涅夫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所诠释的拉赫曼尼诺夫,被收入在帕尔马(Tony Palmer)的纪录片“拉赫曼尼诺夫—回忆”(NVC Arts)中。接下来得到高度评价的专辑是由DG在1998年所发行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与《但丁》奏鸣曲。普雷特涅夫的录音还有极富想象力与创造性的C·P·E·巴赫键盘乐器奏鸣曲集、葛利格钢琴作品集(包括世界首度录音、七首赋格)。
往前溯源,再看看普雷特涅夫这个人,这位以悬殊差距赢得1978年国际柴可夫斯基大赛首奖的胜利者,举手投足之间并未露出一般艺术家蓄长发、身着奇装的古怪气息,期望看到这种典型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当普雷特涅夫步上舞台,我们看到一个冷酷严峻、泰然自若而专注地将眼前任务完成的人,用最实际的方式演奏:不管是开始的鞠躬或是结尾的掌声,他始终用最简洁的方式与听众交流。地呈现的是艺术个体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受到整个系统的隐密控制:不能反应喜怒哀乐的感受,也不能借着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不难归纳出普雷特涅夫因为整个大环境的限制,不得不“演练”他的专业:无庸置疑地,所有公开的会面及谈话,也全被蒙在意识型态帘幕的背后。我们拿获得1974年国际柴可夫斯基大赛首奖的加里洛夫与他相比,他显然像是个不易亲近的战略者;而加里洛夫则像是个燃了血的战士,在他的演奏里到处听得到夹杂各种极端个性的激烈撞合;下台时。普雷特涅夫一副趾高气晶且滴汗不流的模样:加里洛夫则是精疲力尽却也玩得痛快。随便一眼也认得出他们两位在他们专精领域里不同的音乐张力,但普雷特涅夫的部份都是经过冷静算计的,如此能将他的音乐效果推至一种崭新而独立的次元。在组织完美的技巧、对困难乐句的掌握与旋律对位的冷静分析之外,他拥有对音乐的一股热情,这部分来得更是浑然天成,因为它不用经过装饰。
普雷特涅夫并不改写,而是精准地描绘出音乐的本质,他精准而冷冽地检视主题旋律结构的面面观,在时间上达到天衣无缝的密合:不仅如此,他结合不同轮廓,加上听觉的立体感,使得听者也能够享受到对作品结构的一番巡礼。这也正是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动荡之处:他理性的架构、对整体的测量,转化成纯粹的热情,如同在冰原上燃起熊熊巨火。这有点像顾尔德在他重实验性质的巴哈作品,例如《平均律》与晚期的《郭德堡变奏曲》里,以完全令人不自在、甚至是不安的方式,达到音乐的精华。普雷特涅夫的庄严与谦逊,表现出音乐的透明,再以专注于想象力的流畅、毫不失误的合弦与直达音乐中心的意念,结合出热力四射的成品。也将焦点放在音乐本身,为了就是使其散发活力,不管在音乐厅或是唱片里,都能将它变为主体,所谓人们热切地讨论“诠释即为再创造的开始”,它牵涉到读谱的正确性、完全服从作曲家意愿、以及按照谱上的记号表现,同时心里尽可能晓通相关的音乐史或美学知识、如此不断累积,演奏者在诠释上才能浮现新颖的自由度,即使是柴可夫斯基利用气候相对应地表达情感的《四季》组曲里,普雷特涅夫的自制与冷酷,是他诠释时展现Z由度的先决条件,同样的状况到了二流钢琴家手中便会流于任性。
他的演奏特质,明显可以在柴可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里发现,听起来因此少掉乐曲中某些杂乱的蔓延与喧噪的部分。这并不是说他必须为了这首听众接受度较抵的曲子里负责些什么,在柴氏三首钢琴协奏曲里,《第一号》已经成为通往大师的必备曲目,其中含有最好的曲调,指的是有电影配乐或民谣手法的生动;而《第二号》难在还得流转于强烈的庄严、似芭蕃的嬉游曲与室内乐式的亲昵之间。普雷特涅夫将这些冗长的乐句予以伸缩自如的活力,持绩灿烂的和弦延伸出清新的气息,不只在几个小节而已,整首作品呈现了如呼吸般的韵律感与平衡度。即使是第一乐章的装饰奏,也并未出现比例不均的危险。他知道如何从复杂的和声结构里,带出音乐的讯息,同时完满地表达抒情的美感,即使在发挥高度技巧的段落也能保证如此。多亏超凡的技巧与宏观的审视,即使在慢板段落,他都能抓住音乐张力的弧线,精细微妙的强调分节音、调性记号与桨句的转折,直到乐句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