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名家:曹正个人资料简介及档案介绍附照片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曹正(1920-1998):古筝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中国古筝院校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古筝一代宗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曹正先生原名郭成学,字缉光。祖籍河北昌黎,1920年12月31日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
1936年,16岁的曹正只身到北平求学,同时在一个群众慈善团体“道德学社”中做工。在“道德学社”工作的河北玉田古筝名家娄树华发现其有天赋,收为学生,传授《渔舟唱晚》等曲。后经娄树华引荐,1945年10月,曹正在南京又随岭南筝派大师梁在平习艺。
1947年,曹正先生与范乐天(曾任美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等人在徐州共同发起创办了“薰风筝社”,并于同年11月举办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古筝独奏音乐会。1948年春,经程午嘉介绍,曹正到南京国立音乐组任古筝教员(当时国乐组中还有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刘北茂、陈振铎、程午嘉和夏一峰),第一次把古筝这件乐器由民间带向高等音乐学府,开创了中国筝史的新纪元。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后,28岁的曹正奔赴苏北解放区,并将名字改为“曹正(“朝正”的谐音),以示自己奔赴正确方向的追求和决心。1949年元旦,曹正来到皖北农村文工团组长兼古筝演奏员。
1950年,曹正从合肥调至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1952年任沈阳“东北音专”学科主任及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沈阳市政协委员。1957年,被评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同年提出了“秦筝归秦”的思想,1981年评为教授。就在这年,曹正先生应邀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亚洲音乐节。应美国马利兰州立大学东亚音乐中心的邀请,于1985年赴美讲学;1990年,以北京古筝研究会的名义与台北“琴韵筝声”总社在北京联合举办音乐会,曹正先生与他的恩师梁在平先生分别进行了表演。
1998年4月13日逝世。
艺术成就
曹正在筝史、筝谱、筝演奏法等方面颇有研究,他的演奏风格深厚古朴,醇味悠长,刚柔并蓄。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曹正借鉴古琴指法,设计了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教学(目前海内外所出版的筝书中,大多以此作为依据),对筝曲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曹正先后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十三弦筝曲数十首,并制成《广播独弹十三弦》盒式磁带;1952年他与朱郁之合作,编创筝、胡琴二重奏《渔舟唱晚》,获得辽宁省音乐创作一等奖;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他独奏的《渔舟唱晚》、《天下大同》;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中国古筝音乐大全》录有他的七首曲子。
曹正对于古筝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起草了《召开民族乐器专业(筝、琵琶、二胡)会议建议书》;1961年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古筝教材座谈会;1980年发起成立“北京古筝研究会”;1983年提出筝乐教育要“从娃娃们抓起”的理论并付诸行动,从此使全国掀起学筝热潮;1986年在古城扬州主持有史以来最受筝界瞩目的“首届中国古筝技术交流会”,1988年在“龙年音乐周”闭幕式上带领老、中、少、幼70人齐奏筝曲《渔舟唱晚》。1991年7月,协同辽宁朝阳市举办并主持了“中国古筝传统筝曲交流研讨会”。
除了在古筝方面的潜心研究外,曹正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埙进行探讨和研制,并发表论文《埙和埙的制作工艺》(详见《乐器》1982年第4期)。他烧制的埙已传入美国、意大利、英国、台湾、澳洲、日本,参加了在多伦多举办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会。在日本大阪音乐大学附属乐器博士馆里的博物志上写着:“埙-—中国乐器。制作者曹正”。
理论著作
曹正先生的主要著作有:
1946年至1950年:编著了《古筝谱》(工尺谱油印本);
1947年在徐州《广播月刊》上连载了《筝话》;
1954年到1958年:编辑《筝曲选集》三册及《古筝练习曲》(曹东扶、曹正合编);
195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古筝弹奏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曹正先后在《音乐生活》、《音乐研究》、《辽宁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高山流水〉的说明》、《关于〈渔舟唱晚〉的介绍》、《诗人和女筝手》、《工尺谱的来历》、《民乐标题介绍》、《谈筝的技术及其革新》;他在发表的论文《关于二四谱和二四谱与工尺谱关系的探讨》中,论证了工尺谱(管色谱)是来源于箫,二四谱(弦索谱)是来源于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曹正在《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乐器》、《联合音乐》、《乐府新声》等音乐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介绍筝和几首筝曲》、《河南古筝曲和河南曲子》以及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数十篇专题论文。此外还撰写了《古筝知识》、《筝曲解说》、《古谱读法》、《筝曲选集》、(1986年《中国音乐增刊》)、《古筝书谱·序·跋集》、《古筝教材座谈会辑要》等。
80年代以来,曹正先生开始了对周易哲学的深入研究,发表了论文《“周易”和中国音乐的若干问题》(刊于《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在1988年台湾的《中国易学》杂志上转载)。
曹正先生原名郭成学,字缉光。祖籍河北昌黎,1920年12月31日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
1936年,16岁的曹正只身到北平求学,同时在一个群众慈善团体“道德学社”中做工。在“道德学社”工作的河北玉田古筝名家娄树华发现其有天赋,收为学生,传授《渔舟唱晚》等曲。后经娄树华引荐,1945年10月,曹正在南京又随岭南筝派大师梁在平习艺。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后,28岁的曹正奔赴苏北解放区,并将名字改为“曹正(“朝正”的谐音),以示自己奔赴正确方向的追求和决心。1949年元旦,曹正来到皖北农村文工团组长兼古筝演奏员。
1950年,曹正从合肥调至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1952年任沈阳“东北音专”学科主任及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沈阳市政协委员。1957年,被评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同年提出了“秦筝归秦”的思想,1981年评为教授。就在这年,曹正先生应邀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亚洲音乐节。应美国马利兰州立大学东亚音乐中心的邀请,于1985年赴美讲学;1990年,以北京古筝研究会的名义与台北“琴韵筝声”总社在北京联合举办音乐会,曹正先生与他的恩师梁在平先生分别进行了表演。
1998年4月13日逝世。
艺术成就
曹正在筝史、筝谱、筝演奏法等方面颇有研究,他的演奏风格深厚古朴,醇味悠长,刚柔并蓄。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曹正借鉴古琴指法,设计了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教学(目前海内外所出版的筝书中,大多以此作为依据),对筝曲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曹正先后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十三弦筝曲数十首,并制成《广播独弹十三弦》盒式磁带;1952年他与朱郁之合作,编创筝、胡琴二重奏《渔舟唱晚》,获得辽宁省音乐创作一等奖;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他独奏的《渔舟唱晚》、《天下大同》;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中国古筝音乐大全》录有他的七首曲子。
曹正对于古筝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起草了《召开民族乐器专业(筝、琵琶、二胡)会议建议书》;1961年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古筝教材座谈会;1980年发起成立“北京古筝研究会”;1983年提出筝乐教育要“从娃娃们抓起”的理论并付诸行动,从此使全国掀起学筝热潮;1986年在古城扬州主持有史以来最受筝界瞩目的“首届中国古筝技术交流会”,1988年在“龙年音乐周”闭幕式上带领老、中、少、幼70人齐奏筝曲《渔舟唱晚》。1991年7月,协同辽宁朝阳市举办并主持了“中国古筝传统筝曲交流研讨会”。
除了在古筝方面的潜心研究外,曹正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埙进行探讨和研制,并发表论文《埙和埙的制作工艺》(详见《乐器》1982年第4期)。他烧制的埙已传入美国、意大利、英国、台湾、澳洲、日本,参加了在多伦多举办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会。在日本大阪音乐大学附属乐器博士馆里的博物志上写着:“埙-—中国乐器。制作者曹正”。
理论著作
曹正先生的主要著作有:
1946年至1950年:编著了《古筝谱》(工尺谱油印本);
1947年在徐州《广播月刊》上连载了《筝话》;
1954年到1958年:编辑《筝曲选集》三册及《古筝练习曲》(曹东扶、曹正合编);
195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古筝弹奏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曹正先后在《音乐生活》、《音乐研究》、《辽宁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高山流水〉的说明》、《关于〈渔舟唱晚〉的介绍》、《诗人和女筝手》、《工尺谱的来历》、《民乐标题介绍》、《谈筝的技术及其革新》;他在发表的论文《关于二四谱和二四谱与工尺谱关系的探讨》中,论证了工尺谱(管色谱)是来源于箫,二四谱(弦索谱)是来源于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曹正在《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乐器》、《联合音乐》、《乐府新声》等音乐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介绍筝和几首筝曲》、《河南古筝曲和河南曲子》以及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数十篇专题论文。此外还撰写了《古筝知识》、《筝曲解说》、《古谱读法》、《筝曲选集》、(1986年《中国音乐增刊》)、《古筝书谱·序·跋集》、《古筝教材座谈会辑要》等。
80年代以来,曹正先生开始了对周易哲学的深入研究,发表了论文《“周易”和中国音乐的若干问题》(刊于《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在1988年台湾的《中国易学》杂志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