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地琴音:被遗忘的琴人|张味真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中土乐亡已久,晚近工琴者,浙有张味真,湘有杨时百。又有鲁人王露者,尝见称于章太炎。”
——马一浮
如今之古琴界,已甚少有人能记起张味真先生——这位古琴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浙派琴家了。先生是文人而兼琴人,琴以辅文,而文以成人。学养与琴艺并重,且文名盖于琴名之上,以文名行于世,是浙派古琴中难得的翘楚,与徐元白先生并重,而味真先生自称山林派派系之说虽未能深究,而其于自身之定位,或可见先生于琴事之旨趣,其不为人知之由也于此可见。
张味真先生,名张冶,字味真,号诧园老人,浙江省嵊州人氏,出身于诗礼传家的大家庭,学有渊源。
年及弱冠即中秀才,科举废除后至上海震旦大学求学。学成归来,先后在本地中、小学任教,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其至北京与钱玄同、马叙伦等共商国语注音方案,经友挽留,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后因母病,返回浙江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九师范。
先生多才多艺,诗词文赋,各体俱优,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雅通音律,尤擅弹奏七弦古琴与琵琶,造诣颇高。他保存有已成遗音绝响的若干古典名曲记录谱,自己也有七弦琴曲谱著作。
张味真先生之古琴,师从开霁和尚。擅《平沙落雁》、《秋鸿》、《渔歌》等曲,亦会琵琶,师从嵊州名医金俊宪。其所弹之琴为朱熹遗物,桐木面板,深紫色,其背面有“晦庵”字样的琴铭。先生极爱此琴,弹奏时必净手焚香、正襟危坐。据传“一•二八”日寇侵沪时,先生唯携一琴一帖离寓,一时传为佳话。先生于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932-1934年)参加重修《嵊县志》的工作,任参订。在抗战期间,其主要辗转在各处教学,直至五十年代初,应蠲叟马一浮之邀至省文史馆任馆员。
1956年,中国音协和民族音乐研究所组成专门小组抢救古典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味真先生平生潜心学业,不事张扬,当“古乐抢救小组”找到他请他录音时,淡泊名利的他一开始就婉言谢绝了。当来人说明录音的目的和意义之后,先生竟不顾八旬高龄,一气录制了大曲《渔歌》。前往录制的工作人员颇受鼓舞,把这一动人的插曲也写入了报告。
游高明寺
|张味真
石色山光面面宜,
如来深坐翠云帏。
淡看日月天心过,
便是通明上下时。
张味真先生题诗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性狷介,自号“山人”,不喜结交,平生最厌恶的就是低三下四、巴结达官显贵之人。唯与马一浮相交甚厚,是为一生挚友。其回乡期间常与马一浮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与现代浙派琴人多有往来,与徐元白交谊深厚。
味真先生的毕生精力,除了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还注重于其传承。他不仅在国学领域桃李满天下,在民族音乐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古琴演奏家姚炳炎、徐晓英多受先生指点,得先生真传。在悉心教育和推动琴艺活动的同时,先生将自己对古乐的挚爱化蛹为蝶,在身后留下了《乐律杂论》、《中乐夏音考证》等宝贵的音乐专著。
一代先贤,驾鹤西去;一片古月,朗照今尘。现今社会繁荣,国泰民安,古琴艺术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喜爱。相信会有更多的琴人琴事,被整理,被铭记,让我们后人追寻着前人的足迹,去用心守望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