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浙派古琴档案 浙派古琴介绍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浙派】
浙派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其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创始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祖籍浙江永嘉,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琴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
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他编著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著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徐元白(杭州人),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支持下,西湖琴社成立,公推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担任社长。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28——31日,琴坛泰斗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会,是西湖琴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期间举行了四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琴学讲座。1997年9月7日“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琴会”。1998年上半年度,举办四次琴会活动,元宵琴会、赏梅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西湖琴社发展至今会员达到一百多人,固定时间举办社员雅集活动,现任社长徐君跃为当代古琴大师徐匡华先生之子,全国古琴比赛金奖得主。
【徐氏浙派古琴】
浙派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其指法圆润,节奏紧凑。南宋时永嘉著名琴家郭沔(楚望)创作《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作品,成为浙派的创始人。其弟子天台人刘志芳,创作《忘机曲》、《吴江呤》等琴曲,扬名于世。浙派古琴自成一体,并凭借中正、平和、细腻、轻婉的曲风名扬乐坛。
至民国,浙派传人首推蜚声海内外的古琴大师徐元白。他在古琴演奏、琴学理论创作、音律研究、传授和斫琴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随他习琴的弟子著名者有抗日名将冯玉祥、高罗佩(荷兰)、毕铿(美国),其嫡传弟子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张士杰、谭方成、赵乃文、吴士龙、许有成等,其中姚丙炎为海内知名古琴家。 徐元白(1893-1957),号原泊,椒江海门人,是近代著名的古琴艺术大师。其父徐月秋精通乐曲,擅奏琵琶、三弦等乐器。民国元年,徐元白拜苏州天平山清末浙派古琴大师大休上人为师,学弹古琴。大休琴艺清淡雅逸,徐元白得其亲授并勤学苦练,矢志钻研琴艺,尽得“浙派”精髓。后来,他在全国遍访古琴名师,与他们相互切磋琴艺,从而博收了诸家特色,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徐元白在古琴演奏技巧上继承了浙派“微、妙、圆、通”的潇洒奔放特色,自成一种古朴典雅、深造内含、善于抑扬顿挫的独特风格,所弹奏的琴曲韵味深长。 徐元白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高山》、《墨子》、《潇湘》、《秋江》等,他被推为浙派正宗,成为新浙派古琴的代表。上世纪30年代,徐元白与其弟徐文镜均以收藏古琴及斫制七弦琴闻名,他们曾自制琴50余张,流传各地,在斫制仿唐琴方面取得独到造诣,成为斫琴高手。
18岁时,徐元白由李济琛先生介绍,追随孙中山北伐,一度宦游江、浙、豫、闽、蜀等地。他曾任何应钦秘书、国民政府河南开封军需库长等职,后服务于河南、浙江政法界,抗战胜利后弃官定居杭州。1936年,徐元白在南京组织“清溪琴社”,抗战时在重庆组织“天风琴社”,开始了制琴教琴、研究古琴的艺术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荷兰驻华大使高罗佩夫妇曾跟随徐元白学古琴。高罗佩是专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外国人,对徐元白极为敬佩,与他结成琴友,并为之灌制唱片。1946年,徐元白携家眷返回杭州,修葺了位于雷峰塔下的“半角山房”旧居,与马一浮、张大千、张宗祥、徐映璞等名士组织“西湖月会”,研讨书画、琴棋、金石等艺术。
徐元白曾把河南筝曲《泣颜回》创作改编,谱作琴曲易名《思贤操》,刊登在《今虞琴刊》上。《思贤操》是传统的民间曲调,徐元白从小常听父亲用琵琶演奏,他后来将此曲谱入古琴,经过多年抚弄,始得古琴韵味。徐元白还首创了“弦度分段录音法”。
1953年秋,徐元白在杭州创办西泠琴社,并在上海、杭州等地教授古琴。中央音乐学院曾多次为他进行古琴演奏录音。后来他将《泣颜回》改为《和平颂》,在杭州人民大会堂公演,赢得满场掌声。徐元白还用古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歌曲,轰动当时音乐界。
徐元白著有《天风琴谱》一卷。
徐元白逝世后,音乐界多次为他举行了纪念琴会。1989年4月9日,大型“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古琴音乐会”在杭州举行;1997年,“徐元白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琴会”在杭州举行;2007年5月22日,音乐界再次举办纪念新浙派古琴创始人徐元白的古琴音乐会。
父传子承名重扬
徐匡华(1917-2007),中国古琴学会顾问、中国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徐匡华从小对古琴耳濡目染,13岁在父亲的传授下学古琴。后抗战暴发后,时局动荡,徐匡华中断古琴练习,就读四川大学史地系,毕业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等地教过书。文革后期,作为“逍遥派”的徐匡华常常约琴友到吴山弹琴,重操琴艺。文革结束,徐匡华也退休了,他一心扑在古琴事业上。也许境遇的变迁让他对古琴有新的领悟,徐匡华的琴艺立时大为长进,因此他就一直练琴不辍。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浙江采风,请杭州市文联和音协推荐乐家。由于徐匡华于1979年组织成立的古琴研究小组颇有成果,便和江南丝竹音乐研究小组组长“江南箫王”宋景濂一起受到推荐。徐匡华和宋景濂琴箫合作演奏的《思贤操》曲,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中出版,向全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一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名曲。香港艺术中心通过文化部邀请他们赴香港演出,之后,徐匡华与浙江歌舞团的“江南丝竹队”频频出访,在国内上海、北京、天津、宁波、绍兴等地巡回演出,从此开始他的真正古琴演奏生涯。 徐匡华秉承父风,不仅琴艺卓伦,在斫琴方面亦有独到的创新,在古琴共鸣箱的设计上取得重大突破,他所斫古琴在外观和音质上均有显著改善,既具传统风貌,又有时代特色,所斫古琴流传于海内外。 2001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横店影视城拍摄电影《英雄》时物色琴师,86岁高龄的古琴大师徐匡华被选中,扮演仙风道骨的盲琴师。
徐匡华古琴曲曲目代表作有《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普庵咒》、《满江红》、《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九洲音像出版发行了他的专辑《浙派古琴一代宗师徐匡华大师》。2005年11月,省音乐家协会、西湖琴社和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琴队联合举办“庆祝古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周年及徐匡华先生88华诞、从艺75春秋琴会”。
古琴传承得以延续
虽然古琴在当代受到了冷落,但徐匡华一直没有停下对古琴的研究和推广,他倾心致力于古琴艺术的教学、传播和弘扬。1986年“西湖琴社”成立后,全国许多古琴爱好者纷纷到杭州学习古琴音乐,“西湖琴社”成为当时全国活动最活跃的少数几家琴社之一。从那时开始,徐匡华高超的制琴、修琴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他制作的数百张琴被琴界收藏。
最令徐匡华最满意的还是《英雄》引发的古琴热。电影在海内外热播后,一股“古琴热浪”随之袭来,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纷纷来到“西湖琴社”求教,有的还专程慕名拜访徐匡华,就连许多韩国、美国的爱好者也纷至沓来。徐匡华高兴地说:“古琴有救了。”
徐匡华的儿子徐君跃从小随祖母黄雪辉、父徐匡华习琴,后师从著名琴家龚一、姚丙炎学习,琴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92年,他获得全国古琴比赛最高奖,2004年获全国古琴大赛业余组金奖。现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西湖琴社社长、浙派琴筝艺术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的徐君跃,其古琴演奏音乐淳美,尤其注重演奏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风格舒展流畅,旋律处理跌宕多姿、疾徐分明。
徐君跃致力于古琴事业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弘扬,以纯正的古琴诠释“天籁”的真义,成为新浙派古琴的新一代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