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琴教程

频道主页

顾梅羹:琴学备要(音律)十论完整版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琴学备要(音律)

顾梅羹

  “音建”就是音的规律,也就是乐的本原。用古琴来讲音律则尤其确凿可信。何以故呢?试任意安一条弦於岳龈,也不问它是紧是慢,泛音、按音应手而取,位无不同。命一条弦为单位,也是计它是长是短,三分四分,循数以求,算无不通。定一条弦为宫声,也不管它是清是浊,徵、商、羽、角依次而生,声无不叶。转七条弦为五调,也不拘它是正是外,慢宫、紧角、左右逢源,调无不备。这就是因为声数的原理,完全出于自然,可以能够不为尺所拘,不因器所限;不比管箫,钟磬那些乐器,必须辨围径、别厚薄,斤斤计较于累?制齐的那一套办法,若是制作少有失宜,音声便乖谬,终难使律法?信千古。但是古来识律的人一直“盈庭聚讼”,却?未取验于琴,而后世弹琴的人,专门指下求工,又很少用心于律,两者之间,隔膜未破,所以音律就因此不明不行。在今天来从事古琴学习,指法固然要精心研究,音律也应当特别注重,然后技艺、理论,才能汇通,琴理、乐理始得一贯,不仅琴学可得宏扬,整个民族音乐前途也更得以昌明了。

  前人著述中论琴律最精当者,首推曹庭栋《琴学》,和祝桐君《兴古斋琴谱》,然其说浩繁,非短篇所能详引。为便初学者易于理解,仿照王坦《琴旨》的体例,专论五声,不涉及律吕,使其先有基本知识的培养,然后再求深造,也还有很多书可供参考,就不难一旦贯通了。

  本篇计分十章,以定弦为首。弦既定好,由五声所属的位次就可得而辨别了,所以接着第二章就是辨弦。泛、按的取音,全靠徽位为用,其声数的原理有不可不知者,所以又将明徽、辨位、审声依次列为三、四、五章。于是更进一步讲论琴调,就将立调继续列为第六章。调已立了,或借或转,各有方法,所以七、八章跟着又列述借调、转调。既知其正,当穷其变,所以将变调列为第九章。最后取一调之音,说明它的体用,而以论音列为第十章终结。

第一章 定弦

  风学习古琴,必先定弦,要研究琴律,定弦更必须精确。琴有五调,它的弦音各不相同,非先分别调的正、外,定好弦的缓、急,就无从得到弦上五声的部位。五调以通常所用的一调为正调,其余四调为外调,外调都是由正调紧弦、慢弦生出来的,我国古典音乐“还宫转调”的方法,“顺生”,“逆生”的道理完全在此。学者能由此思索,一旦豁然贯通,那么,一切隔膜疑难,就会不迎刃而解了。各调定弦法,备载后表,即以大、小间勾(隔两弦一挑一勾为大间勾,隔一弦的为小间勾)交互施用,取得同声或和声。(凡母、子相生之声称为和,实则都是取得同度的音)惟琴家平常弹琴的时候,向从便利,先定四五七弦,而现在这里所说的定弦是要定弦上的五声,既是讲五声,那就必须按着次序先说宫起,诸声才有依据,所以应该不拘弦位只择某弦为宫的先定,使它紧、慢合度(或用定音器更准确),然后由宫而徵、而商、羽、角,说相生的次序,以定余弦,才与乐理相通。五调中既是以正调为主调,外调都是由它递转生出,所以,又必须先定好正调的弦,要转外调,就只须动应紧应慢的弦了。(现在多数琴家都是定正调的宫弦合洞箫小工调的“上”字,即现代音名“F”的音高)。定弦原有按音、泛音、散音三个方法 ,兹分别列三表如下:

  弦间徽际,可取同声之处极多,而上表定弦,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只用九徽、十徽,且必以按外弦散内弦为限,不然,宁可阙着,这因为九徽为本弦的子声(即本弦散音的纯五度处),十徽为本弦的母声(即本弦散音的纯四度处),以母子来求他弦,音最和协。又因外弦音浊,内弦音清,按浊散清,音恰如一(成同度阙系),所以可取。

  泛音为琴中极精妙的音,最宜用来定弦。因为按音洪浊,很难取准,而且按的时候,若稍不正确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惟有泛音轻清,出自天然,没有这种毛病。上表定弦法,也是专取七徽、九徽、十徽的音,其余种徽不用,理由与按音相同。(泛音九徽也是本弦的子声,七徽、十徽均与本弦同声,惟无母声。)

  散音定弦,旧谱中仅仅载了这个名称,没有说方法,大概不外用两弦的和音,然取准很难,琴家少用。兹姑列一表,以见弦度上下相生的方法。

  琴的外调,都是由正调递转生出,或用紧弦而生四调,或用慢弦而生四调,连正调应有九调之多,(详后立调章)假使再往前推,更不止这些,然传统的调止有五个,所以各表中仅列五调。

  凡就正调紧弦开慢弦,其紧、慢的程度究竟是多少呢,这在琴谱里面,多数是注紧某弦一徽,或注慢某弦一徽。然其实仅有十徽、十一徽间分数八分的相差,不到一徽(一徽间为十分)。又或云紧、慢一音,那就又要知道是半音度的一音而不是全音度的一音(凡变宫至宫,变徵至徵,角至清角,羽至清羽,为半音度。详后审声章)。其和音法则就原用小间按十徽八分取应者,移按十徽调和。应用紧者,紧散挑的弦,应用慢者,慢按勾的弦,便成各调了。(例如正调按三散五取应,原在十徽八分,今移按三弦十徽,与散五弦同调,或紧五弦,或慢三弦,都成外调。)

 

第二章 辨弦

  凡丝乐,弦长短相同者,分音于紧、慢,它的粗细也有分别。古琴七条弦,设岳山到龙龈,长短齐一,而张拉得或紧或慢,散弹便成一调的五声。更用粗细来区别,才能各得其生声之量,而成为很谐叶之音。前人论制弦的方法,第一弦定为下徵,用丝一百零八纶;第二弦为下羽,用丝九十六纶;第三弦为宫,用丝八十一纶;四弦为商,用丝七十二纶;五弦为角,用六十四纶;六弦为徵,用五十四纶,七弦为羽,用四十八纶;各弦的粗细都照着五声的原数,作为相差的等等。但这仅只就正调一调来说,若是外调,一弦就不是下徵,二弦不是下羽,三弦以下,都声各不同,转弦换调,仍用前弦,不免近于假借。如果彻底精确,必须依照律吕倍,半实数,都制成弦,随调更换,才能尽善尽美。然而这不是寻常容易办得到的,并且也不是本篇所当讨论的范畴。现在所要说的辨弦,不过是要使能辨识各调各弦的分数,和它的五声而已。

  琴弦的分数,也是准照五声的分数定的。但这些数纯是虚设,所以同是一条弦,在这一调可命为八十一,在那一调又可命为七十二,不必管它纶数的多少。其所以必假设为这个数的原因,就是要使人知道弦音紧慢高下的差别,和互相关系的道理,列表如下:

  上表各数即是比例法。凡数的比例相同者,声的高下之差也同。如正调中一百零八与九十六之比,即等于八十一与七十二之比,又等于五十四与四十八之比。可知一、二弦高下之差,同于三、四弦之差,又同于四、五弦之差,又同于六、七弦之差;又如九十六与八十一之比,等于六十四与五十四之比;可知二、三弦之差,也同于五、六弦之差。其余照此类推。声本来是无形的,以数来表明声,声就显然可指。前人设为律吕五声之数,以明其体,创立三分损、益、倍、半之法,以著其用,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律了。

  古琴以正调为主,自唐宋以来,没有更改。其弦上的五声,则历来琴家多误认一弦为宫,二弦为商,三弦为角,四弦为徵,五弦为羽,六、七比于二、二,为少宫、少商。推究它的来由,就是因为拘泥于传羽的成法,而不知融化,死守着“大不俞宫”,“宫声最浊”的旧说,而不求变通,强以彼调的五声,牵合为些调的五声,就因此贻误不浅。王坦《琴旨》独本着管子“徵羽之数大于宫”,《白虎通》系音尚徵的学说,定正调一弦为倍徵(即下徵),二弦为倍羽(即下羽),三弦为宫,四弦为商,五弦为角,六弦为徵,七弦为羽,然后正调五声就得以确定。正调五声既已确定,外调自然可以递推了。

  由正调紧弦或慢弦以递生外调,每换一调,其五声的位次都随之而变了;而且五声变换,必以相生的次序(凡紧弦逆生某调,它的弦音的五声就是顺生的;慢弦顺生某调,它的弦音的五声就是逆生的;这也是自然的道理。);遇宫、角之不能相生者,即所紧所慢之纺。这在琴家称为“紧角为宫”,“慢宫为角”。宫和角实为琴律中一大枢纽。能认识这一点,思想就可以搞能了。列表如下(“紧角为宫”,就是说紧这一调的角,成为那一调的宫。如正调以五弦为角,将五弦一紧就成为外调的宫;这个紧五弦的外调以二、七弦为角,再将二、七弦一紧,又成为另一个外调的宫。“慢宫为角”,就是说慢这一调的宫,成为那一调的角。如正调以三弦为宫,将三弦一慢,就成为外调的角;这个慢三弦的外调以一、六弦为宫,再将一、六弦慢,又成为另一个外调的角。观表自明)。

  上表宜与前分数表对照,可以明了声数相阙的道理。表中正调,即从王坦《琴旨》例,定三弦为宫。其一弦为宫的,是正调下面一调(即慢三弦的外调)。如果将它互混为一,就弄成名称和实际不相符合了。

  凡要辨明某调某弦为宫,有一个简捷方法,即在小间调弦时去分别:按音小间调弦,必在十徽,如有十徽不能取应而改用十徽八分者,则散挑的弦,必为角弦,而所按勾的弦,就是宫弦了。其理由因十徽为本弦的母声,“音始于宫,宫无母声”(角不能复生宫)所以不能在这里取应。泛音也是一样。小间调弦,必用九徽、十徽,如有这两徽不能取应者,则泛九徽的弦,必为角弦,而泛十徽的弦,就是宫弦了。其理由因九徽为本弦的子声,十徽与本弦同声,“音穷于角,角无子声”(角的子声为变宫,五调中琴弦所不用,所以说无。)所以也不能在这里取应。

 

第三章 明徽

  琴的十三个徽,是为泛音设的。泛音出自天然(自然音阶),确有一定的部位,当着它的部位就铿然有声,不当着它的部位就全弦尽哑,非有明确的标志,不足以施于用而显其妙。不比按音可以顺着弦随指取得,不必一定要靠徽做指标。在按音的部位,弦各不同,如要设徽,势非每弦各设若干不可,然世间断无如此笨拙的办法。或忽正、变弦(详后审声章)的音位,共设五十余徽,则又如繁星密布,徒然使弹者看着眼花,无从下指,又不如不设一徽的清朗。所以最巧的办法,就借泛音的徽,析成分数,不管徽间距离的远近,都 它命作十分,来记按音不当徽的部位。这的确是一举而两善兼备,再好没有的了。

  定徽的方法,王坦《琴旨》、祝凤鸣《与古斋琴谱》,都说得很详,而曹庭栋琴学更能探索徽、泛同声的原理,兹采其说,并加以图表说明。

  凡定徽用均分法者有六次,用折半法者有三次。设岳山到龙龈,全弦散音作为一数,作两下均分为七徽的部位,作三下均分为五徽和九徽的部位,四下均分为四徽、七徽和十徽的部位,五下均分为三徽、六徽、八徽和十一徽的部位,六下均分为二徽、五徽、七徽、九徽和十二徽的部位。分数是单的,则所得徽数是双的,分数是双的,则所得徽数是单的。其中徽位有分变重出者,如四分、六分的七徽,已为二分所得;六分的五徽、九徽,已为三分所得,除此不记外,合六次均分,已得徽位十一个了。而一徽和十三徽两位,又须用折半法去取;设岳山到龙龈,再各折半,得四徽和十徽(以上三位都已为均分所得)设四徽到岳山,十徽到龙龈,又各折半,然后得出一徽和十三徽,连均分所得的合计,十三个徽的部位就都完全了。可是,照全弦的长度,六分之外,仍可均分,三折之后,也不妨更折,都有它的部位,可取泛音不必限定只十三位;但是分析太繁,其位过促,音也越小,不合于用,所以就不取了。(按均分后,必须用折半来定一徽和十三徽的原因,曹庭栋说“用音以三为节,加以两徽,所以取泛音正半再半三节的降。”今按泛音分四准,每准计有四个徽位,加这两徽,实在是完取首末两准的位数的。)

  琴徽既由均分、折半而定,则其分、折之数相同者,泛音也必定相同,这确是天地自然的妙理。如七徽为全弦二分之数,所以独成一音。五徽、九徽同为全弦三分之数,所以音相同。(四分所得,还有中间的七徽,因已为二分先得,其音从二分之数而定,所以不能与四分之数同音。)三徽、六徽、徽十一徽同为全弦五分之数,所以音都相同。二徽、十二徽同为全弦六分之数,所以音又相同。(六分所得还有五徽、七徽、九徽,因已为二分、三分先得,其音也从二分、三分之数而定,不能与六分之数同音。)再以折半来说,七徽为全弦折半之数,所以独成一音。四徽、十徽同为全弦三折半之数,所以音也相同。又分、折之数,彼此相较为倍、半者,泛音也得倍、半的同声。如四分为二分的一半,所以四徽、十徽与七徽之音倍、半相同。六分为三分的一半,所以二徽、十二徽与五徽、九徽之音倍、半相同。二折为一折的一半,三折又为二折的一半,所以一徽、十三徽又与四徽、十徽、七徽之音倍、半相同。排列十三徽,试从弦上去泛弹,只见左右同声,两相对待,其中又有倍、半相应,若是不推求其数,怎么会知道所以然的真理呢。列二表如下:(宜合作一表看)

  上表应分两层,上层横线为均分的次数,下层三横线为折半的次数,横线上的黑点即每次均分或折半所得的部位,白圈即为与前重出者。合六均分、三折半所得的部位(重出者不计)移上平列,就是十三徽。

  上表也分两层,以中线徽位为界。上层内外共五横线,有四横线各得两个同声徽位,中间一横线得四个同声徽位,都是完全同声。下层内一横线得四个同声徽位,外一横线得五个同声徽位,都是倍半同声。

  凡按音的部位,近岳山就弦短,音清而高,近龙龈就弦长,音浊而低。泛音却不是如此,它的高、低、清、浊,都是以分、折的繁、简来区别,繁的音高而清,简的音低而浊。这因为泛音是统全弦发声,所以不能拿远近、长、短来说。凡同是一徽,泛音、按音有能完全同声的,如一、二、三、四、五、七各徽都是;有能倍、半同声的,如六、九、十一各徽是;有能倍、半相和的,如八、十两徽是;有完全不同声又不和的,如十二、十三两徽是。过细追究它的根源,就是因为泛、按的取分数本各有一法,然其数往往有相值者,相值就声同,不相值就声异了。兹列一表,命全弦作三百六十分,泛、按都由此推算,泛音分数,就取均分、折半所得各分之数;(如两下均分则每分一百八十,三下均分则每分一百二十之类。)按音分数,就用各徽弦度长短的实数;(如从岳山到一徽,得四十五,由岳山到二徽得六十之类。)两相比较,可以明了声数相关之理了。(按音取声,当用后章的音位,不能纯用徽位,这里列出徽位各数,不过是为得要与泛音互证声的异同而己。)

  就全弦十三徽划分为准。按音有三准,从一徽到四徽为上准,从四徽到七徽为中准,从七徽到龙龈为下准,每准有八个音位。(五声、二变、一少宫,如加二清,就有十位,详后审声章。)泛音则有四准,从一徽到四徽为右上准,从四徽到七徽为右下准,从七徽到十徽为左下准,从十徽到十三徽为左上准,每准有四个音位。(泛音每准中间还有四个不出音的部位,夹在里面,合计也得八个音位。)凡各准之数,相较为倍、半,所以声也倍、半相同;而每准交界处的一音,如按音的七徽、四徽、一徽,泛音的十三徽、十徽、七徽、四徽、一徽,则又与本弦的散音同声,由这里来分三节的降杀的。兹特将徽准间的分数,详细列表,以便两表合观。

  上表分层,上层徽位,记泛音均分、折半每分所得之数。下层徽位记按音从右到左弦度长短之数。因其各取一法,所以同是一徽而泛、按的分数有同有不同。排比来看,凡泛、按数同者,声也完全相同;数值勤倍、半,声也倍、半相同;数值三分之一,声也倍、半相和;数值五分之一、七分之一,声就不同又不和了。这与前表泛音同声的理由,完全相通而更加精密.

  上表仿前表例,列徽位两层,载明泛、按各准和徽间的分数,以为比较。但须当辨别,前表是纪徽位所得之数,是借数来说明声。此表是纪徽、准距离之数,是以数来说明位。试检表中泛音虽有四准,然按其分数,仅与按音上准、中准相当,可知其无下准音。又检表中徽间分数,泛音有多有少,按音都命作十分,可知一分中所得实数,一分、二分、三分、四分有零不等。所以用虚除实,即为后章布算徽分的定法。

 

第四章 辨位

  位,就是各弦按音所取五声、二变或二清的定位。在泛音虽也有它的位,然必须当徽才能发声,徽外的位,没有用处,尽可置而不论。惟有按音则随处可以得音,不能以十三徽来限定它,所以必须另外设数以指明它音位的所在,才能准此取得谐叶的音声。按音音位,完全由弦度损益相生而得,有顺生、逆生两法;顺生者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与五声相生的方法一样;逆生者则用二分益一、四分损一,实际就是前算法的还原。考曹庭栋琴学,五坦《琴旨》,祝凤鸣《与古斋琴谱》等书,都是以琴声之数施于弦度,就此递为损益,以生各音位。如宫弦的长度,即命作八十一分,递用三分损益,顺生徵、商、羽、角和二变的音位;徵弦的长度,即命作五十四分,先用逆生宫位,再递用三分损益,顺生商、羽、角,二变的音位,商弦的长度,即命作七十二分,先用两次四分损一,逆生徵、宫二位,再递用三分损益顺生羽、角、二变的单位,余弦类推。这对于声数的道理最为明确。只是用它来布算徽分,就觉得周折繁杂。今特变通其法,为各弦设一通例,即以全弦命作三百六十分以为本位;由此,递用三分损益顺生八次,以为下八位;又递用四分、二分损益逆生八次,以为上八位;都备列其本数、半数、再半数于一表,又准着此表之数,合前徽位、徽间的分数,用减整除零法(算法详后)求得三准各徽分的音位,另列为表,与之对照。凡是要求某弦的音位,须先弄清楚它用顺生的几次,逆生的几次,然后就表中上、下各位,截取来看,不难一目了然。(如宫弦各音位,应用六次顺生去取,即就表中截取本位和下六位;商弦各音位,应用两次逆生、四次顺生去取,即就表中截取本位和上二位、下四位;余弦类推。或要更取二清,也可以再向上位推。)

图:按音音位分数表

 

  上表分四行,第一行为本数,就是以全弦度三百六十分为本位之数,先用顺生法三分损一得下一位之数;又就下一位数三分益一得下二位之数;以次推到下八位止。再用逆生法就本位数四分损一得上一位之数,又就上一位数四分损一得上二位之数;(按这里本当用二分益一,但用益则其数超出三百六十分之外,所以不能不改用损。余仿此。)以次推到上八位止。第二行为半数,就是以第一行的各数折半而得。第三行为再半数,就是以第二行的各数折半而得。这三行即与按音三准相当。最末一行记明位次。可是顺生、逆生之位还能继续推到无穷,然这里仅各推到八位而止。因本编但言五声,有此足够取用,无须再多。

  知道上表之数,然后就可以求徽分间的音位了。其算法,即任列某位之数,检前泛、按同声表中按音分数,择其相等或略小者减之,如恰好减尽,则此位即正当此徽,若有余数,则以余数为实,再检三准定位表中,取此徽与下一徽距离之数,以虚约实为法除之,即知还有几分几厘。(例:如列下一位本数二百四十,择九徽之数减之,恰好减尽,可知下一位为九徽;又列其半数一百二十、再半数六十,择五徽、二徽之数减之,都恰好减尽,可知下一位也为五徽、二徽。又如列上一位本数二百七十,择十徽之数减之,恰好减尽,可知上一位为十徽;又列其半数一百三十五,择五徽之数减之,还余一十五,即以它为实,而取五、六徽间距离数二十四,以虚数十约得二.四,为法除之,则得六、二、五,可知上一位为五徽六分二厘五毫之位;又列其再半数六十七.五,择二徽之数减之,还余七.五,以它为实,而取二、三徽间距离数一十二,以虚数十约得一.二,为法除之,则得六.二五,可知上一位又为二徽六分二厘五毫之位。余类推。)

图:按音三准音位表

 

  上表也分四行,第一行为下准各音位,都是由前表本数中求出。第二行为中准各音位,都是由前表半数中求出。第三行为上准各音位,都是由前表再半数中求出。第四行记明位次。没有前表,则此表不能成立,没有此表,则前表也徒然等于虚设。(两表应合作一表看)

  表中所列到音位,合计共五十二个,琴五调中各弦所用五声,二变和二清的音位,完全列举无遗,且于借调中所用当紧不紧,当慢不慢之弦(详后借调章),也并载列其音位,如上七位、上八位、下七位、下八位都是,所以求其全备。

  泛音欲得五声、清、变完全之位,也当损、益相生,倍、半相求,如同按音的方法。但因泛发生,本是依分折之数而定,若用损益之数去推算,就必然是有其位无其声,所以不能于徽位之外,更求其他音位。徽位分数已详前泛、按同声表,无用再赘。这里只列表说明它的位次,以与按音互次比较。

上表仿前表例,排列四准,就各徽分数定其位次。以一、四、七、十、十三各徽为本位,二、五、九、十二各徽为下一位,三、六、八、十一各徽为下四位,余位均缺。比起按音来减少多了。《与古斋琴谱》嫌它太简,创七分、九分的方法,增设十二个徽,以当上二位、下二位;然其音过于细微,无当于用。且七分之法,也太牵强,不出自然,所以不能通行。详见原书,这里就不再引述了。

 

第五章 审声

  前两章所讲的徽位和音位,都是说明泛、按取声所以然的定法。本章所要讲的,是说明某位在某弦是某声,好使它见诸实用。

  按音、泛音的五声、二变和二清,既有前面列出的三准、四准音位表为各弦的通例,我们尽可按照定法,任于其中截取上、下之位来分配于某弦而指定其声。兹为更求明了起见,则仍不避繁复,取音位表中各位,依徽分次序,完全排列,而就五调及借调各弦截取之位,逐一注明五声、清、变并附列管色声字,列为四表,以见全貌。

  本章说到审声,应当先明白五声的音度和二变、二清的所从来。今试以五声之数细求比例(五声之数,原为损益相生而设,也就可以借它那个数的比例,来说明音度高下之差。详痈辨弦章。),就应当知道宫到商、商到角、徵到羽,音度之差均相等。惟有角到徵、羽到少宫相差较远,约为二分之三,所以必须在它的中间各加入一声,然后音度才归一律,才不致疏阔。加入的方法,即由角数三分损一又三分益一,顺生两声,近于徵、宫而微下,名曰变徵、变宫,用来补入空位,声数的比例,恰得相合,这就叫做二变,又如不由角数顺生,而由宫数两次四分损一,逆生两声,就必是近于角、羽而微高,所以名为清角、清羽,也可以代二变而为用,这就叫做二清。(二变与宫、徵相接近,二清与角、羽相接近,因为比较他声的距离仅得其半数,所以称为半音度。而他声之差,则为全音度。)清角、清羽的性质,即同于变徵、变宫都是用来调济五声之所不及,而为转调的枢纽。(详后转调章)但是乐家计算声律,多用顺生,所以只讲二变,不及二清。琴家定五调弦徽音位,必须顺、逆兼施,二清的位置也得以显著,观看后面列表自明。

  上面列的两个表,前一个是五调中所用的各弦。后一个是借正调弹外调,或由此调转彼调时所用不紧、慢的四变弦。(当慢而不慢,当紧而不紧,所以叫做变,是连二清而言。)都注出它的五声、清、变的位置,看熟了这两个表,凡是古琴谱中徽分错误的地方,都能够有所校正,就不患出音乖谬了。(例如谱载某曲是正调,减字中间有写大指或名指八徽三分取音的,我们就可以在各弦按音表中去查五(角弦)弦八徽三六,未注出是什么声,只八徽四九注得有宫声,可知八徽三分即八徽四九的错误。)表中凡是正声不加记号,变声加亠,清声加 氵,少声(即半声)加ノ,少少声加ノノ,少少少声加 彡,以示区别。

 

  上面四个表,都只列正、变各弦,此外少声、下声各弦,音位并同,可以类推,不再备举。泛音虽有十三位,然左右相对,多同声,实在仅有三声的差别。且往往还有某弦不能完全取用的,因为那条弦推到这一徽,它的音已在五声、清、变之外,所以不能用。试检表中,仅宫、商、徵、清角、清羽五条弦十三徽都可以取用;用、羽、变宫三条弦的三、六、八、十一各徽,就不能用;变徵弦的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各徽,也不能用;这些都是因为它无当于七声、九的缘故。

  泛音中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各位,表中虽也按弦分注五声、清、变,然其实则有微差,不能密合。因这四徽分数,原较音位分数略大,所以它的音也比应取的五声、清、变为低。琴家因泛音音位太嫌缺乏,勉强借以为用,三表也将它注出,但其根本的差异,是不呆不知道的。(前章音位分数,原为按音而设,然其第二第三两行,泛音也可准用。因为五声、清、变无论泛、按,它的位置是一样的。今考泛按同声表中,三、六、八、十一各徽分数,都是七十二,而音位分数表第三行下四位数,则为七十一一一一;倍七十二为一百四十四,而音位分数表第二行下四位之数,则为一百四十二二二二,所以终不能相合。)

  琴曲中用清用变多由转调而出,寻常用的很少。(特别是二清为最少用)且用清时就不能用变,用变时就不能用清,上列各表中虽清、变并列,仍当与五声分别去看。

 

第六章 立调

  琴调的定名,历来琴家各执其说,主张不一,有用律名配合称为均的,他们的名称是:黄钟均、夹钟均、仲吕均、夷则均、无射均等等。那就是看宫声配合了那一个律,就用那一律为均名,宫配黄钟,即名黄钟均,宫配夹钟,即名夹钟均,宫配仲吕,即名仲吕均。均即是古韵字,有分类成组的意义,以宫声配合律名为均名,是意味着用律的高下而言(俗称调门)是以“十二律旋相为宫”为其理论基础的,也就是具有“音高”的概念。但黄钟的音究竟是多高?自来纷争未定,向无正确标准,其余各律,就是从黄钟递生出来,黄钟既无标准,各律当然也无定准,所以虽用律来名均,仍然是假设而不实际,其结果还是没有绝对音高,而只是指音阶的相对关系而己。

  有用律名配合称为调的,他们的名称是:黄钟调、太簇调、姑洗调、蕤宾调、夷则调、无射调、商角调等,这是拘守一弦为宫,三弦为角律应仲吕的成见。如紧五慢一的弦法,他误以为三纺为角律应仲吕,则其第一弦为宫,宫角相间有五律,当律应大吕,将大吕弦一慢,变为黄钟,所以名为黄钟调。而不知三弦为仲吕宫,一弦是黄钟下徵,并非大吕,又将紧五纺置之不顾,而不知是以五弦为宫,慢一弦来与五弦相应。又如紧二、五、七的弦法,也是误认一弦为宫,三弦为角律应仲吕,自然就会误认二弦为商律应夹钟,将夹钟弦一紧变为律应姑洗,所以名为姑洗调。而不知三弦为仲吕宫,二弦实为太簇下羽,而非夹钟。其余所谓蕤宾等调的误失,也都是一样。实则三弦不一定是仲吕,一弦也不一定是宫,如果是那样“刻舟求剑”,所以就牵扯附会混淆不清了。

  有用五声之名配合称为调的,即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等,是以五声中的一声为其主调之音,它的主调音为何音,即为何调。立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立某调为主,命曰宫调,定好它五声的弦位,凡转弦换调,看它是以宫调某弦为宫声,就称为某调。如以宫调徵弦为宫就叫徵调,以宫调商弦为宫就叫商弦。这在乐家名为均,但是琴家往往混称为调,就看它是以宫调宫弦为某声,而称为某调。如以宫调宫弦为徵,就叫徵调,以宫调宫弦为商,就叫商调。这在乐家才名为调,而琴家也称为调。或又称做均。考隋朝废去旋宫,仅存黄钟一均,一均应有五调,就是后种的调。本编专讲五声,不讲律吕旋宫,前种的均调非所当论。编中所述五调,专属后种,就将它作为黄钟一均来看也可。

  立宫的说法,也有两种:一种主张一弦为宫的外调(也有叫复古调的)为宫调,如曹庭栋琴学,汪绂《乐经律吕通解》,祝凤鸣《与古斋琴谱》,苏璟《春草堂琴谱》都是这一类。一种主张三弦为宫的正调为宫调,如王坦《琴旨》,吴灴《自远堂琴谱》,邱之陆《律音备考》和近日琴家所主,都是这一类。两说对立已久,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兹暂从后说,以定标准。

  宫调已立,即可依照相生的序次,转生徵、商、羽、角等调。只是移轸转弦,应一律用紧角为宫的方法(见前辨弦章),不可杂用慢弦,才不会有名实相乖的毛病。理由是因为各调都是从宫调宫弦所得之声得名,所以这一宫弦万不可移动,若一转慢,便不成为宫调的宫弦,就不可以为各调定名的准则,乐家一均五调,必以一律言之,任转何调,此律不得更换,也就是这个道理。历来琴家,每从便利,任意用紧弦、慢弦以立五调,而加上五声的名称,其实慢弦的调与紧率的调,各自一类,是不空混合的,兹立九调表说明如下:

 

  上表以正调为主,列在正中,向下推,即为慢弦所转的五调,名为五均。向上推,即为紧弦所转的五调,名为五调,都用弧线连接,使各自为类。琴家从便利所用的慢弦两调,紧弦两调,合正调为五调,也连以弧线,是指出某两调同以某弦为宫,它的调弦法也应该同用一式,所以证明虽有九个,而和弦的法式实止有五个。每调中间的两行小注,一行是说明递转的方法 ,一行是说明相互的关系,又所以证明九调虽曲一调而生,其间又各有联贯的脉络和自然的顺序。

  五均既非本编所讲,列在表上不过示人以均调转弦定名的差别。下面的两个表,是专就紧弦的五调和琴家从便利所用的五调列出,而更加以指证的。

  上表以最下一行宫调为主,顺次上推,为徵、商、羽、角四调,都是由紧角为宫转出,表中画有弧线者,即是每次所紧之弦。

  试检表中,各弦都经转动(有弧线)惟有三弦始终不移(无弧线),以一声而遍历宫、徵、商、羽、角,所以用它为五调方调之音。王坦《琴旨》也以三弦为五调之体,但是他不就声说,而就弦位说,所以有人批评他的立论失所根据,就在这一点。又检表的末尾所说明的紧弦次第,就知道各调必由递转而生,不能全从正调径直转出,(例如欲求羽调,必须先紧宫调的角,使成徵调,再紧徵调的角,使成商调,然后紧商调的角,便成为羽调了)正与五声相生之法吻合,这都是声律自然的妙用,值得深思细玩的。

  琴家所定五调、紧、慢互施,实用较为便利,已经是很久的传统了,自不可废,兹列表于下。按正调原名宫调;正调慢三弦的调,原名慢角调,又名复古调、碧玉调;正调慢一、三、六弦的调,原名慢宫调,又名泉鸣调;正调紧五弦的调,原名蕤宾调,又名紧羽调、金羽调、侧羽调;都很纷杂混乱。兹考求实在,姑且将它们的名称更定如下表:

  上请以中行正调为主上下推为四外调。表中弧线在声左者,表示正调原来所慢的高强度;在声右者,表示正调原来所紧的弦。

  度检表中弧线和表末说明紧弦、慢弦的方法,可知正调三弦(即宫弦)既已移动,而四外调又是直接由正调生出,不是顺序递转的(表中弧线都连结于正调,即是些意)于五调的定法,五声的相生,全然不合,所以不可与前表各调相提并论。表中更定五调的名称,其正调是沿用旧称名为正宫调,慢弦的两外调,因它所慢的是正调的宫弦,徵弦,所以名为慢宫调、慢徵调;紧弦的两外调,因它所紧的是正调的角弦、羽弦,所以名为紧角调、紧羽调。是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可以矫正历来的错乱了。

  琴调虽有五个,然而琴曲中用得最多的,只有三弦为宫的正调,如《高山》、《流水》、《阳春》、《梅花三弄》等到,现传各家琴谱中十之八九都是。其用一、六弦为宫的慢宫调,则如《猗兰》、《长清》、《短清》等(这一调的曲操多用正调借弹,详后借调章);用四弦为宫的慢徵调,如《获麟操》、《挟仙游》等;用五弦为宫的紧用调,如《潇湘水云》、《搔首问天》等;用二、七弦为宫的紧羽调,如《秋鸿》、《捣衣》等;都不过寥寥几曲。原因是三弦为宫,各弦都可上下相生,互相流转,叶音最便,为他调所不及,(试检前定弦表中,各调都有缺位,惟有正调独无,可证。)所以它的取用,用特别广了。

 

第七章 借调

  借调是琴操中所用的一种巧妙方法。外调的曲操,本应就正调紧弦或慢弦去弹奏,然作曲者或一时取巧,即借正调来用,并不紧慢某弦,只避去其弦的散音,和与这散音同声的徽位不用,(也有偶尔一用的)另在它的上位、下位取音,编定指法,制为曲谱,流传后世;弹奏的人假使不深知音律,往往为其所欺,以为是用正调,而不知弦上五声的部位,已经潜移暗换,完全属于外调了。

  正调的弦,既为外调所借,那么各弦五的名称自然应该从外调而定,惟所当紧不紧当慢不慢的弦,它的音在外调所用五声之外,是叫做变弦,就是清角、清羽、变宫、变徵四种弦;借调中有只用一种的,有兼用两种的,列表于下。(表中以原来的正调为本调,借弹的外调均为借调。)

  上表与前章正调、外调表相当,(宜对照看)惟不用紧弦、慢弦换调,而用借弹,所以各调散弦五声有与前表不同者,今试检查一下,正中一行,各弦的五声毫无变异;中下的一行,就没有角声,而有清角;最下一行,就没有角、羽,而有清角、清羽;中上的一行,就没有宫声,而有变宫;最上一行,就没有宫、徵,而有变宫、变徵;(其余都同前表)这都是因为它当紧的弦未紧,当慢的弦未慢,以正调的弦音,定外调五声的部位,所以正声缺了,而变声就加入了。可是正声原不可缺,散弦虽然没有,自可在按位上去录求,这是借调时一定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所取的仍然是本调的五声,不成其为借调了。(按前辨弦章各弦分数表,因弦音无清、变,所以也没有列出它的分数,兹补列于此。凡清角的分数,六十七五;变徵的分数,六十六八八不尽;清羽的分数,四十五五六二五;变的分数,四十二六六不尽;下都加倍。将这些数补入表中,二清、二变的弦位,按前表各分数与他弦细求比例,更可以资互证了)。

  借调的二变、二清弦,散音虽当避去,然按音、泛音仍然可以取用,前审声章中所列四变弦按音、泛音音位两表,即专为借调和转调而设,可仔细参看。

  一正调虽可借弹四外调,然琴曲中所常见的,只有慢三弦或紧五弦的调,多用借弹的办法,至于慢一、三、六弦和紧二、五、七弦的调,借弹的就很少见,因为这两调用借弹应避的弦太多,(共有三条弦,可检看上表最下最上两行)用时极感不便,又不如径直紧弦、慢弦去换调,还痛快得多。现在举出几个借调琴曲的例子,借正调弹慢三弦调的:如《长清》、《短清》、《墨子悲丝》、《忆故人》、《秋水》、《牧歌》、《羽化登仙》、《秋江夜泊》、《醉渔唱晚》等操都是。(这种最多)借正调弹紧五弦调的:如《塞上鸿》、《碧天秋思》、《宋玉悲秋》等操都是。借正调弹慢一、三、六弦调的,仅有《樵歌》一操。惟有借正调弹紧二、五、七弦调的,各家琴谱中还没有见到这种曲操。

  正调既可以借弹外调,以现推之,应该外调也可以借弹正调,或其他外调,然而琴谱中也没有见到这种曲操,本章因此也不列于表。

 

第八章 转调

  转调这一名称,见于乐书琴谱者,原用作旋宫转调的解释,指五调的旋转而言。本章所讲的转调,则意义不同,专就一曲中由此调转入他调而叫做转调。因为琴中大曲往往有本用此调弹的,忽然在中段或末段变更徽位,避去一、二区声,改用变声或清声,于是五声的部位随之而易,即于不知不觉间音韵已转入他调,在听者只觉得是琴声的变换,而不知道是琴调的转变。凡是大曲,段数必多,如用一调到底,音节近乎平淡,听者或生厌倦,一加转变,便如奇峰突起,蹊径别开,最易引人入胜,所以转调实为琴曲中取音最妙的办法,决不可误信过去那些顽固议论,因为它用变声、清声,动辙议诮为郑、卫滔声,不是中和雅乐,那就太无识了。

  琴曲用清用变,既由转调而来,就与歌曲用一凡的不同,歌曲每以一凡杂入正声的中间,如“六凡工”、“上一四”之类,原是取声的连续,琴曲用变宫必避宫,用清角必避角,是纯以本调的清、变宫必避宫,用清角必避角,是纯以本调的清、变为转调后的正声。但是调的转换,必须渐渐地转来,所以当前后变替之际,也不免正、变杂出,然而究与“六凡工”等意味有别,细辨即知。

  转调的道理,全与借调相通,可借的调,即为可转的调,转的方法,也就是借的方法。(都必须避本调正声,而取其清、变)可是二者的性质和作用,就绝然不同,因借调不过借彼调之弦,弹此调之曲,既借之后,全以借调为用,与本调毫不相干。转调则本是彼调之曲,转入此调之中,乃临时一种变化(借调用于全曲,转调只用于一段或数段间,所以说是临时变化)。所以虽是既转之后,本调仍属存在,有时还可得而回复的。

  本调、转调既同为一曲所用,那么,它的弦间徽际五声的名称,究竟应从本调来定呢?还是应从转调来定呢?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说法:一说转调前固应从本调,转调后也应仍从本调,以归一律,才免得同是一声,前后的名称互异。一说转调前就从本调,转调后就从转调,必须是这样,转调的作用才得显著。两说比较,自然以前说为便于实用(例如想要将琴操编为琴歌,就非用这个方法不可)。但是本章想要说明转调的理由,则仍从后说立表,使前借调表相合。

  上表与前章借调表全同(宜对照看,并参看解说),因为它的原理本是相通的。表中凡变声、清声各弦,也都应避去散音,另求泛、按的音,以补所缺正声,求的方法,仍取前审声章中泛、按各表,按照这里所列的正弦、变弦,逐一检视,便可知道它音位的所在。

  上表所列,以正调为本调,由正调而转入四外调,就叫转调,乃是转调中的正格,琴谱中各有其曲,兹略举为例:由正调转入慢三弦调的,如《乌夜啼》之类;由正调转入慢一、三、六弦调的,如《樵歌》之类;由正调转入紧五弦调的,如《风雷引》之类;由正调转入紧二、五、七弦调的,如《梅花三弄》之类;各曲转调,或用于一段数段,或用于段中数句,或用于曲之中,或用于曲之末,虽有多少前后的不同,其为转调则一。

  转调中变格极多,有以外调为本调,而又转入其他外调者,如《潇湘水云》本用紧五弦的外调。而末段打圆一句,又转入紧二、五、七弦的外调。有以正调为本调,却先用借调弹,然后转入本调者,如《佩兰》先用不慢三弦的借调,末段始转入本调;《万壑松涛》先用不紧五弦的借调,开段始转入本调;有以变调(详后变调章)为本调,而转入正调者,如《胡笳十八拍》本用紧五慢一的变调,第五段转发入正调。有以变调为本调,却先用外调借弹,然后转入本调者,如《离骚》本用紧二、五弦的变调,从第一段到第十五段,都是用正调昆五弦的外调,第十六段以后,始转入本调。像这样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假使逐一为它列出表来,备载各弦的正、变实觉过于烦琐。兹另设一例,以说明转调换声的方法,就可以融汇贯通了。列表于下:

  上表正中一列,排列音位九个,它的五正声为本调所当用的,二清、二变为本调所不当用的(当用的连以横线)。若转入上两列的调,则本调所用的角或羽、角,在转调里而反看做变声而不得用,另外取本调所不用的(氵角)或(氵角)、(氵羽),作为正声来用它。若转入下两列的调,则本调所用的宫或宫、徵,在转调里面又看做清声而不得用,另外取本调所不用的(亠宫)或(亠宫)、(亠徵),作为正声来用它。(凡取用的连以虚线)这就是转调换声一定的方法,无论本调是正调是外调或是变调,以及转调的怎样,它的各音的取避,都不能出这个范围以外。(按王坦《琴旨》中的变声清声辨,所说的就是借调、转调的方法 ;其中举出一些例子,说某曲避正声用变声,某曲避浊声用清声,都是就本调的声位来讲的。现在若是各就转调的声位去看,那我们就会看见所用的都是正声,所避的正是清声、变声,与《琴旨》的说法恰恰相反。细玩上表,自能了然。)

  一曲中连用两调,当分别它那一个是主,那一个是从,然后才可以准着某调来辨别这一曲是采用某音(详后论音章)。凡曲大段用某调的五声,这个调就是主调,一两处临时变化用某另一调的五声,那个调乃是从调,就全曲去检查,是很容易知道的。例如《渔歌》前十余段都用的是本调,末段始用转调,所以以本调为主,转调为从;《风雷引》中各段都用转调,仅只首尾用本调,则以转调为主,本调为从;《佩兰》前各段都用转调,末段始用本调,所以也以转达调为主,本调为从。余仿此。

  转调的方法,必就本调避去一、二正声,而用它的变声或清声,这固然是定例,然而也有虽用清、变,并不避去正声,仍然相骠为用的,如《耕歌》、《醉渔唱晚》、《石上流泉》、《天台引》、《油庭秋思》、《禹会涂山》、《思贤操》等曲,那就应当仔细辨别它是否转调,大概就所用的多少去辨别,如用正声多,用清、变少,就并非转调,不过于本调五声之外,加用一、二变声或清声罢了;若用清、变多,用正声少,就仍是转调,因为那是用这一、二正声用为转调中所加用的清、变。又转调仅于一句两句者,有人说也当看做本调的清、变,不得认为是转调,因为它所用太少的缘故,,这种说法也通。

  《琴旨》对于借调认为是“旋宫转调”,对于转调认为是“移宫换羽”,而又混为一谈,令人易生淆惑。现在我们将它分做两章来说明,就界别清楚了。

 

第九章 变调

  变调在琴家原称为外调,或又叫做侧调,很可能是汉魏“清商三调”的遗声。王坦《琴旨》录载这种变调的转弦,共有三十几个方式,慢宫、慢角、蕤宾、清商四调,也在其内,惟这四调转弦,或用紧角为宫,或用慢宫为角,顺生逆生,全出自然,与古乐旋宫转调的原理,最相符合,所以特别提出,定名外调,以醒正调而为五调(见前立调章)。其余各调,就专叫做变调,怎么叫做变呢?因为它的紧弦、慢弦,不依一定法度,定名杂乱,毫无系统可寻,不能以五调正格去规律它的缘故。

  考宋田紫芝《太古遗音》、明刘珠《丝柚篇》、蒋克谦《琴书大全》、清汪绂《乐经律吕通解》等书,都载有这种变调,与五坦《琴旨》所载,间有少数不同,兹并参酌采录,凡调名异而转弦同的,合并为一,调名同而转弦异的,分别为二、为三,从它的用紧、用慢得某弦为宫,以比于五调,而认为某调之变,分类列表,以备参考。

  上表分五类,列变调转弦式凡三十五种,调名计三十七个,彼此纠纷,莫可辨正,大概是相沿日久,袭误伟讹所致。所说的紧慢某弦一徽,也不一致,有就十徽和十一徽而言的,如无媒的紧二弦。有就八徽和九徽或九徽和十徽而言的,如慢商的慢二弦,表中难于尽到,但当准宫弦各音位以定余弦,自能叶合,不必拘于转弦成法。

  各调弦间声律,它是原有可考的,就将它考存,不可考的,就准照可考的转弦的例子将它推定,虽不中也当不远。惟其中有可以通融的,如慢二弦的慢商调,表在定三弦为宫,归入正宫调一类,现在若将它改为以一弦为宫,属于慢宫调一类,也还是可通。又如慢三、六弦的无媒调,表中定一弦为宫,归入慢宫调一类,现在若将它改为以四弦为宫,属于慢徵调一类也可通。又如慢一、三弦的三清调,表中定四弦为宫,归入慢徵调一类,也可以改定以六弦为宫,而属于慢宫调一类(大概慢宫类与慢徵类,紧角类与紧羽类,那些调多可以互相出入。)。凡属这些都是各随曲中所用,而异其声,此变调之所以为变。

  变调弦音,有缺一、二正声者,如清羽调的缺商弦。有加一、二清、变者,如无射调、离忧调的一弦。有加到二清、二变以外者,如离忧调的二弦。有不以六、七弦比于一、二弦同声者,如离忧调的一、六、二、七弦。有更取其它接近两弦的同声者,如慢商调的二、二弦。《琴旨》说它是“律吕失度,宫徵乖谬,有弹而不成声,和而不能和者。”现在我们审按它的实际,殊为不然。它散弦的音虽乖,而泛、按的音自叶。所以变调的曲操即暗用借调、转调的方法于所缺的正声,必定有所弥补,于不用的清变,必定有所避免,于附近两弦同声的更可以取便来相应,其实离不了五声为本。有些人疑惑既是这样,何不竟用正调、外调弹,而必以变调借转?不知这正是古琴中一种巧妙的方法,所以推琴学至于极变,惟其奇而不杂于正,这才可以博之百世哩。

  变调既可以互通转借,其弦音愈无定准,而非上表所能限,然终归有一个方法来御使它,就是前章转调换声表。我们若是先弹变调的曲操,得到它的音韵,然后以前表去比照弦音的变化,没有不可尽得的。(考琴调转、借的辨法,由来很古,宋田紫芝《太古遗音》载赵惟则引赵耶利弹琴法云:“蔡氏五弄并是侧声,每殺拍,皆以清殺。何者?寄清调中弹侧声,故以清殺。有楚含清、侧声,清声雅质,若高山松风,侧声婉美若深涧兰菊,知音者详察焉。至如东武、太山,声和清。侧幽兰易水声带吴楚;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凤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登陇望秦,寄胡笳中弹楚侧声;竹吟风、哀松露,寄胡笳中弹楚清声;如此之类实繁”云云。按它所说的声,即是调,所说的寄,即是借调,所说的和带,即是转调。)

  变调的曲操,失传的很多,现在存见的各家琴谱中,慢一、三、六的慢宫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的《获麟》;《西麓堂琴统》作夷则调的《雾泰吟》、《远游》,《伯牙心法》、《古音正宗》的《八极游》、《挟仙游》,《理性远雅》的《猗兰操》。慢二的慢商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的《广陵散》。慢一、三的慢商调有《理性元雅》的《结客少年场》。慢三的慢角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作太簇调)的《遯世操》;《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作黄钟调)的《李陵思汉》琴统作大吕调的崆峒引;作太簇调的《凌云吟、《定慧引》;《重修真传琴谱》、《杨抡太古遗音》的苏武思君。慢三、六的慢角调有《理性元雅》的《将进酒》。慢三的碧玉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的《八极游》。慢三、六的无媒调有《西麓堂琴统》的《临邛引》、《凤求凰》、《孤馆遇神》。紧二、六的无媒调有《理性元雅》的《白头吟》。紧五慢一的黄钟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的《大胡笳》、《小胡笳》、《黄云秋塞》、《大雅》、《颐真》、《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神奇秘谱》、《太音补遗》的《龙朔操》(昭君怨);《澄鉴堂》、《五知斋》等谱的《胡笳十八拍》。复古调有《琴谱正传》、《琴书大全》的《南风畅》;《西麓堂琴统》的《历山吟》、《虞舜思亲》。无射调有《西麓堂琴统》的《忆关山》、《汉宫秋》。大吕调有《理性元雅》的《三癖操》。慢一、二的无射调有《理性元雅》的《梅花十五弄》紧二、五、七的姑洗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琴谱正传》、《西麓堂琴统》和明清各家多数琴谱中的《飞鸣吟》、《秋鸿》,《理性元雅》的《有回行》。清商调有《杨抡太古遗音》、《乐仙琴谱》、《古音正宗》、《徽言秘旨》、《五知斋》和清代各家多数琴谱中的《捣衣》。夹钟调有《西麓堂琴统》的《越裳吟》、《越裳操》。紧二、五的凄凉调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的《华胥引》;《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琴谱正传》、西麓堂琴统》等的《楚歌》;《发明琴谱》、《风宣玄品》、《琴谱正传》、《西麓堂琴统》等的《屈原问渡》(九歌),《发明琴谱》的《阳关》,《太古正音》的《阳关三叠》;《琴谱正传》的《弔屈原》;《西麓堂琴统》的《宋玉悲秋》。紧五的蕤宾调(金羽)有《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大还阁》、《五知斋》和明清各家多数琴谱中的《泛沧浪》、《潇湘水云》;《文汇堂琴谱》、《绿绮新声》、《藏春坞琴谱》、《徽言秘旨》、《澄鉴堂琴谱》等的《矣乃歌》(渔歌);《澄鉴堂琴谱》的《搔首问天》。清羽调有《西麓堂琴统》的《桃源春晓》。慢一、四各半徽的碧玉调有《西麓堂琴统》的《秋夜吟》、《秋宵步月》。紧三、五、七的碧玉调有《理性元雅》的《陌上桑》。慢一、三的玉女调有《西麓堂琴统》的《仙佩迎风》。慢一、三六的泉鸣调有《西麓堂琴统》的《鸣凤吟》、《凤翔千仞》(凤云游)《孤竹君》。紧三、五、七的泉鸣调有《理性元雅》的《相逢行》。慢三紧五的间弦调有《西麓堂琴统》的《昭君》。慢一、二紧五的离忧调有《西麓堂琴统》的《忘忧》。慢一、二离忧调有《理性元雅》的《东飞伯劳歌》。《理性元雅》中还有慢一、六紧三清角调的《妾命薄》;紧四慢五清徵调的《茶歌》;慢五慢羽调的《过义士桥》;紧二、四清羽调的《手挽长河行》;紧七侧羽调的《饮中八仙歌》;慢三侧蜀调的《醒心集》;紧七慢二侧楚调的《孝顺歌》;紧五、七清调的《王昭君吟》;凡三十七调七十四曲。除慢宫、慢角、蕤宾、清商(姑洗)等四外调,其余都是变调。又表中慢三、四、六的侧商调,为宋代姜白石所制,有《古怨》一曲。

 

第十章 论音

  琴曲的分别五音,就同雅乐的定某调以某律起调毕曲,燕乐的辨某宫住声(又叫煞声)于某字是一样的;都是说一调五声的中间,必须立一声为纲领,无论曲中怎样变化,其全曲的起结,和段末句尾音韵停留的地方,必须收归这一声,然后各声才得有所统属,同归一致,不至于纷乱失序。并且五声的性质,各有所属,也各有所宜,善于作曲者,必先体会曲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以与五声相合,而使曲中趋重某声,才能够表达它的意思,畅发它的趣味,使人听了感动。否则,徒然只有高低的声音,铿锵的节奏,那就仅可说是悦耳而已,还不能达到移情的要求。况声音与文字相通,乐曲即诗歌所出,必须是有韵的文字,才叫做诗歌,也必须是有韵的声音,才成为乐曲,所谓韵呢,就是曲调中音韵归结的那一声。这一声关系甚大,不可不过细辨别的。

  一调中有五声,可任意用一声做韵,名它为某音(如用宫声做韵,就叫宫音,用商声做韵,就叫商音,角、徵、羽都是一样)。只有二变、二清,却不可以做韵,因为清变不是正声,只能间或用于曲中,来调济五声的不及,不能立为一调之立。所以琴家五调,仅有二十五音,乐家十二均,也只有六十调。

  乐家均调从它的起调毕曲用某律而定,即是琴家的所谓音。琴既然是用乐的一均五调(见前立调章),它又更在五调的中间,再分五音,岂不会画蛇添足吗?殊不知琴调五音,是以其中的一音为本调的本音,其余四音,在本调为借音,乃是借他均各调的本音,来附入本调之内,并没有在六十调以外有所增加。所以琴虽说是用黄钟一均,其实不止一均(因有借音的缘故),虽说五调二十五音,其实仍然等于二十五调。列表如下:

 

  上表排列五调,每调后面是以本调所分的五音逐一注明弦位。凡审定某曲用某调,而韵收某弦散音的,便可随着表去求得它是什么音。表中有方框的各音,是本调的本音,以外都是借音(本音概在三弦,而与本调同名,借音则否)。除去借音,即为乐家在五调,而这种借音,都是从他均所属的各调中借来的(本表仅列宫,徵等五调,此外琴家的正调、外调、借调、转调、变调,都各有它的五音,可以照此类推,不另详列)。

  琴曲的起毕和停顿处,应取同一的声音为韵,既已详述其理于上。然而用的进修,又不可太拘,必须兼采他声来做补助,这就是五坦《琴旨》中所讲的“立体为用”的办法。凡曲中以某声为韵叫做“立体”,那么这一声所生之声,必可取以“为用”,因为这两声本来相和。若是以一声为用还不足,就又可再取其转生之声来“相续为用”,因为它的音韵也相近。正同诗歌用韵,也有能转借叶的方法一样。一曲的里面,既以一声立体,后有两声为用,不但音韵已归纯正,而且趣味又能更活泼了。(凡为用之声,不可以为起毕,只能间用于句尾,且不得多于立体之声,所以分别宾主,又只能用正声,不可杂用清、变与立体的方法相同。)

  上表羽音缺相续为用之声,角音就连为用之声也缺了。这都因为它的位当二变,二变本来就不可为用的。(琴谱中角音的曲采多借宫、徵为用,所以往往混入宫音。)

  明借朱载育《律吕精义》载有制谱用韵脚之法,与琴旨大同小异,他所取以为用的是立体声的母、子两声,而不用它的转生之声,按照逆生的原理,本来可通,而且琴曲中也多有用这个方法的。现在也列表如下:

  上表仿前表例,惟将立体声列在中间,它的上面更有为用之声,因为这些声,本为立体声所逆生的。宫逆生清角,角顺生变宫,都不得为用,所以宫音、角音,各缺一个为用之声,其余都完全。用这个方法,则角音也得以一声为用,不致借用宫、徵而混入宫音了。

  旧谱中每曲标题的下面,必注明某音,本来是传统的好办法,但往往有误,这是由于误认调中弦音宫、商(如误认为正调一弦为宫之类),或不知曲中是用借调、转调,而仍旧从本调弦音的五声来定,遂改名非其实。我们只要先审定调中五声的部位,就可以根据前表去更正它。现在试举几曲来说正调用宫音的如《洞天春晓》,用徵音的如《普庵咒》,用商音的如《秋塞吟》,用羽音的如《平沙落雁》,用角音的如《伐檀操》。外调用宫音的如《秋鸿》,用徵音的如《钧天逸响》,用商音的如《潇湘水云》。借调用宫音的如《羽化登仙》,用徵音的如《忆故人》,用商音的如《碧天秋思》,用羽音的如《苏门长啸》。转调用宫音的如《渔樵问答》,用商音的如《佩兰》。变调用宫音的如《广陵散》,用商音的如《离骚》。(余不备举)凡属这一些,都是各就它的原曲考证实在,不袭用原来谱注的错误。

顾梅羹古琴曲《流水》乐谱

顾梅羹古琴曲《流水》乐谱

古琴乐谱

古琴名家-顾梅羹

古琴名家-顾梅羹

中国名家名曲

《琴学备要》古琴四十二条古琴指法练习谱1-42(全)电子版

《琴学备要》古琴四十二条古琴指法练习谱1-42(全)电子版

古琴乐谱

适合古琴初学者教材《琴学备要(上下)》简介 古琴入门教材介绍

适合古琴初学者教材《琴学备要(上下)》简介 古琴入门教材介绍

古琴入门

古琴名曲谱《忆故人》顾梅羹演奏

古琴名曲谱《忆故人》顾梅羹演奏

古琴乐谱

顾梅羹:琴学备要(音律)十论完整版

顾梅羹:琴学备要(音律)十论完整版

古琴教程

顾梅羹(当代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顾梅羹(当代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古琴名家

传统古琴谱【流水】顾梅羹

传统古琴谱【流水】顾梅羹

古琴乐谱

《琴学备要》音律篇

《琴学备要》音律篇

古琴教程

平湖秘谱《离骚》神奇秘谱

平湖秘谱《离骚》神奇秘谱

古琴乐谱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

古琴知识

古琴考级曲目《平沙落雁》王迪 记谱

古琴考级曲目《平沙落雁》王迪 记谱

古琴乐谱

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视频欣赏

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视频欣赏

古琴演奏视频

成公亮作曲古琴名曲《袍修罗兰·水》高清乐谱

成公亮作曲古琴名曲《袍修罗兰·水》高清乐谱

古琴乐谱

古琴演奏的十大准则

古琴演奏的十大准则

古琴教程

中国历史上爱古琴的帝王

中国历史上爱古琴的帝王

古琴知识

古琴的构造以及由来介绍

古琴的构造以及由来介绍

古琴教程

解读古琴的构造与特点

解读古琴的构造与特点

古琴教程

古琴单弦弹法《如一声》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单弦弹法《如一声》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左手弹法《缓猱》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左手弹法《缓猱》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左手弹法《急猱》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左手弹法《急猱》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自学方法《五调表》沉草农

古琴自学方法《五调表》沉草农

古琴教程

古琴隔位取音《硬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硬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单弦弹法《挑》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单弦弹法《挑》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隔位取音《小往来》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小往来》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教程

古琴手势教学 第七节《右大中指大撮势“飞龙拿云势”》

古琴手势教学 第七节《右大中指大撮势“飞龙拿云势”

古琴教程

古琴右食名(中)指打圆势“神龟出水势”

古琴右食名(中)指打圆势“神龟出水势”

古琴教程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尤克里里 电吉他 贝司 大提琴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唢呐 乐谱 戏曲 交响乐 歌剧 乐理 名家名曲 音乐文库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