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琴艺术家王鹏:古琴文化讲究中正平和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当下“跨界”已然成了一种潮流,日前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2016北京音乐生活展”就完美诠释了这种“跨界”思维。“国风馆”就是以民族音乐为载体,融合茶、香、花、中式家居及服饰、传统文化用品的生活美学空间,当代的艺术名家在此分享东方美学的趣事,推动当代人“雅生活”的创新与传播。钧天坊创始人、古琴艺术家王鹏由古琴延伸,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理解的“生活美学”“文化修行”的概念。
关于王鹏和他的“钧天坊”,在琴界早已为人们所熟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听到的袅袅古琴之音,所用的太古遗音师旷式古琴便是出自王鹏之手。在此次“音乐生活展”中,王鹏将古琴美学幻化成多个互动体验空间,除了多位艺术家古琴雅集演绎外,还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木工美学体验课,亲自动手打磨木质的减字谱立方体,让观众从眼、耳、手的感官角度,体验古琴所带来的音乐生活。
用“匠人精神”斫制古琴
王鹏,辽宁凤城人,自小喜欢音乐,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专业毕业后,被分到北京民族乐器厂。因为对古琴的特殊喜爱,王鹏把所有心思,都倾注在古琴上。他先后修复了唐代名琴“九霄环佩”、宋代“龙吟虎啸”,以及赵孟頫和李清照等人用过的百余张历史名琴。其制作的古琴还作为中国乐器的经典和国粹,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音乐厅演奏。
古琴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长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代表天,琴底象征地,古琴的整体就代表了天地人和、高山流水。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制作在音声品质的追求上独具特质,如散音、泛音、按音音质的匀称,“九德四芳,二十况”品质的体现。历代以来无数的斫琴大师、操弄名家都追求于此。
古琴的制作要求很全面,而今一些古琴斫制者往往缺少综合和跨界的能力,对此,王鹏在古琴制作上提倡文化实践,他认为古琴的制作者需要以“匠人精神”多方面去实践。“这种匠人精神需要对物的爱惜之心,这可以让人去思考怎样才不废料,怎样让木材发挥到最好的状态,这除了认真,还要用极真诚的态度才能参悟物之性。”王鹏说。
古琴斫制技艺的发展从上古时期即已开始,一直流传至今。它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发展模式的需要,去俗留醇、去粗取精,兼容并蓄,形成了显著而独特的民族习性。王鹏说,古人留下了51种古琴样式,而他整理恢复了30多种,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100多种新样式。这是他在传承中的创新,这种创新还体现在古琴声音结构上的改进。王鹏说:“古人在追求声音的‘匀’上是以对称形来完成的,但因琴弦粗细不同,根据琴弦的张力来定面板的厚薄,应该算是一个改进。”
立体地呈现古琴文化
在斫制古琴的过程中,王鹏除了在材料的选择、大漆的使用上都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外,他还尽可能让自己保持一种古人的生活状态,他希望立体地呈现古琴文化,这种立体包含生活、文化的修行以及美学的呈现,只有综合了这几方面,古琴才能够成为承载道德教化的乐器,而并不仅仅只是演奏的乐器。
王鹏创立的钧天坊,正是以传统古琴制作为基础,同时涉及琴学论著的书籍出版、老琴谱的再版、古琴教学、非遗传承技艺的纪录片拍摄以及生活美学空间的设计。总结钧天坊的工作,王鹏说:“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三是将生活美学融入琴学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一定操弄经历的斫琴师很难主动或理性的理解斫琴艺术的真谛和奥秘,而且也难以对古琴音声品质的优劣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与评定。除了是当代著名的古琴斫制大师,王鹏也是一位古琴演奏家。在展会雅集上,王鹏弹奏的一曲《鸥鹭忘机》手法细腻严谨、风格鲜明,安静中透着大气,琴音袅袅,让听者仿佛置身于遥远的天际。
谈到对古琴及音乐的理解,王鹏认为,并不应该局限在一种技艺的展现和舞台的表演,而是应该走向生活。“无论你的音乐水平有多高,它都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看待音乐,认为音乐就是舞台艺术,跟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古人对音乐的理解是很神圣的,但另一方面又是很接地气的,所以古人会通过音乐去涤荡血脉,去流通精神,去正心,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这是非常重要的。”王鹏强调,“音乐的音符和乐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的演奏和不断实践才能发现,这对自己的判断力和美学意境的表达都非常重要。大家不可能天天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只有在生活中经常的耳濡目染,感受音乐,逐渐地就会形成一种中正平和的精神境界,追求超然物外、清微淡远的心性,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