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派古琴的起源 浦城派的主要琴家与琴曲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浦城派,又称闽派,是清代后期兴起于福建浦城的一个古琴流派,其风格恬逸幽静。
创始人为祝凤喈(字桐君)等,编订有《与古斋琴谱》,其中对琴学理论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又评注《春草堂琴谱》。当代琴家陈长林曾受该派吴子美的启蒙。
祝凤喈及具《与古斋琴谱》
祝凤喈(?—1864 ),字桐君,福建浦城人。他出身琴学世家,其父亲好琴,家中藏琴颇多,有“十二琴楼”贮之。兄长祝凤鸣,字秋斋,继承家学。祝桐君19 岁开始向其兄祝凤鸣学琴,其后一直从事古琴的研究与传承,达数十年之久。所谓“官于江浙,以琴自随,所至名噪一时”, “以琴受业者,恒不远千里而来”。他的弟子中以许海樵“尤负盛名”。祝桐君曾广泛搜集琴谱,汇集了明、清刊传的谱集30 多种,比较之后,他认为1744 年间苏璟等编订的《春草堂琴谱》为最优。于是他详加校订,写有评语,准备再版。后来,由他侄子祝庆年(字安伯)于1860 年付印,以后又曾多次再版。
《与古斋琴谱》《与古斋琴谱补义》是祝桐君编订的琴论专著。这两篇著作几乎谈到了琴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古琴音乐打谱、制曲、演奏、琴乐审美、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颇有独到见地。
比如,关于打谱,祝氏指出“按谱鼓曲”,需要经过师承传习和深入了解谱本的特点,并且心、手、耳、目四者配合应用。再者祝凤喈对琴曲打谱中的音调、节奏,有相当详细的论述,给予较多的重视。他认为节奏“要不外于联断、疾徐、踢宕、收纵。一曲始终,必得其纲,起承转合,四者以成之”。值得注意的是,他借用了工尺谱中点板来帮助标记节奏。
关于演奏,他尤为强调节奏的作用,说“虽同其音,或异其节,神情各别”。他引用昆曲中的术语,解释各种节奏变化,比如头板、腰板、底板、闲板以及紧板、慢板等。(他认为学琴经历有三个阶段:“初变知其妙趣,次变得其趣妙,三变忘其为琴之声。” 成功的演奏家一般都会有这三个逐步深入的境界,祝氏的经验总结,具有普遍意义。
他还从古琴音乐(纯器乐)的角度谈到琴乐审美的特征。他概括琴乐审美特征是“以音传神”, 认为“一切情状”皆可表现于琴乐中,但是他并非是从形象的描写来讲琴乐的表现,主要是从演奏者的“传神”与接受者的“会意”来谈琴乐审美的实现,实际上是从两者的关系来谈琴乐的审美。“神”、“趣”是祝凤喈谈琴乐审美体验时提出的两个主要概念。
另外,祝氏还从传统琴学思想的角度,提出“修养鼓琴”的问题。认为“鼓琴曲而至神化者,要在于养心”,由“养心”谈及“修德”, 由“修德”而言“抒情”。
在琴乐教育上,他提出一个颇具时代特点的“授受琴约”的问题,对当时商品化的教琴行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琴乐教育不是“以艺玩言”,而是“以道合言”, “今时俗授受,计议金资,是以货取,穷至斯滥,义失轻薄,何足语琴?”他从传统琴学思想的角度贬斥“计议金资”的做法,认为此有违古琴音乐的精神和本质,这对当今社会完全被“计议金资”所左右的古琴教学活动,不无启示意义。
张鹤及其《琴学入门》
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宫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于琴为注竺,无所师授,循谱而音律乖,弗释于怀者有年矣。”“尤留心琴学,每遇知音,商订古调。”浦城祝桐君来海上,两人引为知己,并曾师从祝桐君学琴。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说辑为《琴学入门》 收曲20 首,初刊于同治三年(1864),以后又两度再版,是近代以来颇为通行的入门琴书,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诸曲尤为流行。
陈世骥及其《琴学初津》
陈世骥,字良士,吴江人,工于琴,兼长书、画、铁笔。他得到祝氏《与古斋琴谱》之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会了清人王坦的《琴旨》,在上海和祝听桐、何桂笙一起研讨,编写了《琴学初津》。20 年中改写了3 次。于公元1902 年定稿。虽未及付印,但颇有影响。
陈世骥是深得祝桐君琴论奥义的琴学家。他在《琴学初津》中,对许多琴曲都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被认为“言之启豁人心,句句开通奥窍”, “同调诸公无不叹服”, “从学者桃李盈门”。
在《琴学初津》一书中,其中《制曲要篇》是综合了他对制曲方面的论述,不少地方继承了祝氏理论并有其独到的阐述。比如,他把制曲归纳为所谓“内篇五功”(54):开始要辨音调变化;其次要辨乐曲结构;第三要辨曲意曲情;第四要辨风格中的高雅时俗;第五是综合以上诸点,使之“混成一气”。他还提出“琴与书参,音与意参”,主张把琴曲知识、文学修养、用音技法和立意达志四方面综合运用,“四者相顾,不可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