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第24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e No.24)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奥地利钢琴家,1938-1942年从帕佐夫斯基学琴,194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1946 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开始巡回演出。1962年开始醉心于爵士乐,建立爵士乐队,1966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乐比赛。古尔达演奏时强调节奏的弹性,他在醉心于爵士乐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见长。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强调触键的清晰与透明;贝多芬的《月光》与《热情》是经典录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进一些装饰,尤其是在处理莫扎特的作品时。
古尔达1930年5月16日生于维也纳,去年三月廿八日奥地利通讯社(Apa)报导他已经死亡,当时他还自我解嘲:“每个人都会得到他所应得的”,不到一年,竟不幸言中,今年一月廿七日因心脏衰竭死于德奥边境小城,享年不到七十,以目前医学发达的情况,算是“英年早逝”。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廿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如此:“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过我觉得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古尔达的思考和演奏方式十分率直、忠实自我,按照他的说法:“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换句话:“演奏者首先必须作品产生爱和感情,有了这个动机,透过个人体会与了解,达到作曲者所要传递的意念”。难怪他弹的曲子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这是结合个人感受与经验,不著痕迹地表现在乐曲中,浑然天成。
古尔达十六岁得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首奖,廿岁年在美国纽约著名卡内基音乐厅登台,大家称赞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关于这点,他又有意见:“非常感谢上天赋予我绝佳音感,凭借这项异能,拓展出音乐的视野与境界,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但我自己从未使用过"天才"这两个字”。
1960年,古尔达的兴趣转向爵士乐,对风靡一时的披头四(Beatles)和滚石(Rolling Stones)乐队尤其欣赏,他说:“古典音乐世界里的人不能体会今人的问题,我们活在现代,现代人的感情是和爵士乐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和已经死掉几百年的古人”,旋即,抓住披头四和滚石给他启发和灵感,不只自己开爵士演奏会,还进录音室,又灌了一张贝多芬奏鸣曲唱片,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乐评家往往给予最高评价:“对大部份钢琴演奏家而言,贝多芬的作品十分艰深沉重,但到了古尔达手上却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欧洲爵士交响乐团”成立时,他亦是创办人之一。
他尝试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在一起,1968年在奥地利成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Improvisationsschule)。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是:“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因此,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并有媒体随行,飞机起飞前,古尔达突然宣布:“如果这些笨蛋也一块去,那我就留在这里”记者们一听,只好尴尬地统统下机离去。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天生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没有什么朋友,他也不在乎。对自己人同样不护短,有一回古尔达到音乐教授家接儿子,当时钢琴课还没结束,他就问:“我儿子到底有没有音乐天份?”还没等教授答覆,他拉了儿子就走,边走边扭头大声说:“我知道,我儿子根本没有才华”。
最令人侧目的是,他演奏时不穿燕尾服,经常是一件黑色套头毛衣加一顶犹太小圆帽,有时候甚至光著身体就上台(是对拘泥形式的古典乐,一种嘲讽?),但喜爱他的听众皆不以为意,名指挥家波恩姆(Boehm)甚至说:“他弹得实在好,穿游泳裤上台也可以接受。”(为了还报,弗利德里希。古尔达竟破例穿上正式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