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Bach)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还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 (Clarier)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
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从宏观上品味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岁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衰老且略带悲凉,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仅仅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来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
上卷的第一首是用C大调写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极其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着。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清凉、纯美、圣洁的世界。后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以此为基础给它配上一个庄重而又深邃的旋律就成为了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此《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伴奏。另外《圣母颂》也以一首著名的广泛流传的小提琴小品行世。
第二卷第一首的前奏曲也是用C大调写成。情绪上却与上卷的那一首有天壤之别。音乐从持续主音上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间隔三十二分音符开始,庄重、深沉,具有管风琴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巴赫正在庄严肃穆的托马斯教堂里演奏管风琴。其实,在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面前,任何文学性的阐述都是苍白幼稚的。但是透过这两个性格迥异前奏曲,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巴赫情绪上的变化。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必定是烙上时代的印记的。
再来看其它两首作品。上卷的第三首有可能占一个世界之最。它是用#C大调写成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C大调写成的作品。在巴赫之前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更何况包括所有升号的#C大调。#C大调"黑键"前奏曲用3/8 拍子写成。前半部分只用了两种节奏型,一是连续十六分音符,一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长短结合。由两只手交替着演奏。在对比的基础上流动不息,充满着灿烂的光辉。而赋格曲则具有加伏特舞曲的风格,活泼且富有青春气息。下卷的第四首用#c小调写成,前奏曲是9/8拍子。这是一首感情至深的三重唱,精致且富有表情的装饰音,巧妙处理的主题,深刻的表现力,使之成为第二卷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三声部的赋格曲类似吉格舞曲的风格流动轻快与内敛的前奏曲形成对比。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出现半音阶式的对位旋律,表情丰富。
《创意曲》巴赫的键盘乐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两卷平均律,已经成为钢琴学生的必修课。而他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可以看作是弹奏平均律的准备,是非常好的钢琴教程。事实上巴赫也是把创意曲作为教材和练习曲来看的。创意曲中的一部分原是为他的爱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作练习而写的。巴赫在前言中写道:“这一正确的指导将为键盘乐器(Clavires)的爱好者,特别是那些乐意学习的人指明了清楚的方向,不仅可以干净利落地弹奏二声部乐曲,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很好的创意,并弹得出色。多半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如歌的弹奏风格,此外还能获得对乐曲布局的强烈感受。”创意(Invention)就是创造乐意,从此曲集的前言中也可以看出巴赫认为学弹钢琴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会弹琴,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作曲的入门途径。创意曲的创作时代比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早,与后者不同的是巴赫在十五首二部创意曲与十五首三部创意曲中没有完全使用二十四个大小调。省去了#C、#F、bA、B大调和#c、#f、ba、be、bb小调这九个升降记号比较多的调性。这或许是当时键盘乐器调律未能达到完全的平均律,调号的增多会导致音准问题的原因。所有的二部创意曲都不难理解,还非常生动,可能是因为巴赫是为儿子写的。注意到必须浅显一点。比如F大调第八首象军号嘹亮,最能引起孩子们注意。
这十五部二部创意曲大部分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结束在属调或关系小调上,与第二段有明显的分割。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结束在主调上。在巴赫的这些浅易简练的创意曲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组织性与即兴性,思维性与情感性,严密性与自由性之间的高度统一,以及音乐严谨而不枯涩,抒发而不涣散的品格。比如用C小调写的第二首二部创意曲。巴赫在C小调上往往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灵感,在巴赫的心中C小调是庄严与忧郁混合的调性。
C小调二部创意曲是一首卡农(Canon)全曲的结构如下:从这个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它有点像十四行诗品的韵脚或者DNA双螺旋体相互缠绕的形状。在这里两个声部无所谓谁比谁更重要,而是一个向前行走着的人与他相随的影子。虽然先后有别而实质无异。貌分而实合,是同一个乐思的错位。在乐曲的最后两个声部终于合为一体,而且颠鸾倒凤般地上下交错了一番,更显示了巴赫不想将两个声部分出主次的本意。此曲以极为特殊的方式表现出高度的平衡与对称,其复对位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
巴赫能用极小的素材构成宏大的音乐大厦,C大调第一首二部创意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例子。
乐曲一开始的部分核心材料就是第一小节的两种因素:一是弱起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例中标为主题),一是平均的八分音符进行(例中标为对题)。此曲就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几乎没再运用其它材料,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创作手法的简约与精练。相对于简易朴素的二部创意曲来讲,三部创意曲则比较复杂深奥。例如第二首c小调三部创意曲。虽然c小调三部创意曲与c小调二部创意曲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性格,但都体现出超人的智慧。这首三部创意曲像是一首伤感的抒情诗,全曲除了一开始的两小节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由下面三种材料构成:
a、包括两种因素,一是分解和弦上行与极富特色的八度下行,二是减七度上行与跳进下行的小调音阶。
b、在第五小节高声部出现的顿,连相间的下行跳进动机。
c、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进行。
与其它一些创意曲不同的是,在此曲中,这三种材料有主次之分。a的第一个因素为主要动机,具备主旋律性格,为全曲定下基调。b很有特点,但处于补充地位。c是上述二者的背景以及转折时的连接,因为这三个材料性格迥异,因而在三个声部上构成鲜明的"高架立交桥",音响丰满,变化多端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