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肥仔 琴友网钢琴演奏者的基本职责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动人的音乐,传递给听众并引起听众的共鸣,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表现”。怎样才能使演奏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呢?首先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才能和全面的技术功底。
第一: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是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及其机能特点的总和,其大脑特征最为重要。而演奏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是生理机制,它是指原始情绪在演奏活动中的反应程度及其变量。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训练时无拘无束、动作灵巧,一旦上台便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出现“脱轨”现象。这正是由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停顿,有时虽然没有停顿,但失误比较大,控制不住键盘,没有理智地进行演奏,从头至尾“混乱”得使人无法听下去。师范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生理上的紧张导致心理紧张呈不良的循环状态。由此可见,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技术因素
如果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是“软件”的话,那么充分的技术准备就是“硬件”。在钢琴演奏中“硬件”比“软件”更为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修养,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在演奏中只能是“滥竽充数”。由此可见,充分的技术准备、练习的准确程度,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消除演奏者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重要前提。在演奏的全过程看谱、双手触键、脚踩踏板、耳朵聆听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旋律的突出,又不能忽略伴奏部分,既有横向线条,又有纵向和声衬托,还要抓住低音进行,色彩性的变化音……这一切都是在流动的瞬间完成的。因此,演奏者必须在这流程中把握住各种细腻、复杂多变的瞬间,协调各种知觉,随时调整各部位的动作。要协调各知觉,核心问题是“心理调控”,就是按照音乐的要求,迅速转移与分配自己的“注意”点于各个不同的侧面,通过心理控制好触觉与运动觉。只有基础的工作准备好了,演奏者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增强现场心理调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