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Pré)简介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杰奎琳·杜普蕾(1945-1987),女,20世纪天才的大提琴演奏家。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叁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十六岁那一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真是个严苛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管弦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二十岁那一年(1965)她在卡内基厅举行她在纽约的首次公演,演奏曲目是艾尔加协奏曲,由BBC交响乐团协奏,杜拉第指挥。成功的彻底征服了美国听众!1987年十月十九日,因受到多发性硬化症的困扰悲剧般地离开了自己挚爱的演奏舞台。享年四十二岁。
杜普蕾1945年生于牛津一个中产阶级音乐之家:她母亲是个不错的钢琴家也是个天才教师。这个法国姓来自她父亲那边源于Channel岛的祖籍。就在她要过五岁生日前,初露音乐才华的她在收音机上听到大提琴的琴声,坚决要求拉这个。
杜普蕾就学于HerbertWalenn的伦敦提琴学校,十岁时从师于WilliamPleeth。WilliamPleeth曾经在里斯本在JuliusKengel手下学琴。Pleeth的拉琴风格也是激情豪迈的。后来杜普蕾相继跟随瑞士的卡萨尔斯,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罗斯托波维奇继续学业。1956年获得Suggia奖,当时的评委会里包括巴毕罗里。此奖是为了纪念1950年去世的葡萄牙大提琴手Suggia所设。
1959年杜普蕾第一次公开表演她的艾尔加协奏曲;1960年赢得皇后奖杯(Queen’sPrize);1961年在伦敦第一场演奏会成功完成,当时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Straparius。一年后她先后演奏了几场重要的埃尔加,其中包括第一场后来成为历年传统的BBC音乐会。那一年开始GeorgeMalcolm成了她的奏鸣曲表演伙伴,而且二人开始联手为EMI录音。1964年她和StephenKovacevich成为协奏曲伙伴。并首场演出了PriaulxRainier的协奏曲。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送给她一把1712年的Straparius,‘Davydov’,此琴成为她今后的演出器材。到1965年她的声誉已经渐渐升高,1965年当她录制了她那场着名的埃尔加协奏曲之后,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一颗灿烂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国演出。
1967年她与丹尼尔·巴伦波伊姆结婚。年底与小提琴手平夏斯·祖克曼的会面促使后来三人组成了一个演出团。并录制了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此时,全世界几乎都拜倒在杜普蕾裙下:她与阿胥肯纳吉、帕尔曼、祖宾·梅塔等年轻且充满魅力的音乐家成为了朋友。她本人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但是,从1971年七月开始,她开始受到一种奇怪病魔的骚扰,手指开始会偶尔失去知觉。她的演出开始受到影响。后来她的病被诊断为综合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经历了一系列的病痛反复发作之后,她于1973年退出乐坛。她试图教授音乐,但是最终因为病症加重,于1987年十月病逝于伦敦家中。
1962年3月21日,杰奎琳·杜普蕾在伦敦的皇家节日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出《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那时她才17岁。要演绎一个永恒的经典,这个年纪看来还太年轻了,但是在场的人很快就清楚了,在杰奎琳·杜普蕾年轻的手中,埃尔加忧郁的杰作,将会得到最完美的演绎。第二天一早,英格兰最著名的乐评家之一——那弗·卡特斯,把这场演出描述为“珍贵易逝的美之绝唱”。
有人说杜普蕾是为了大提琴而生的,也有人说,这首曲子经过杜普蕾的演奏,显得那么细腻而又没有放纵的感觉。大提琴和杜普蕾的演唱,一唱一合,互诉衷肠,那么具有感染力。
她全身心的投入,散发着一种激情慷慨而又包含悲凉的气质,她不是用乐器在拉,她的音是从灵魂深处走出来的。没有杜普蕾这部作品不会如此出名。她用无限夸张的肢体语言演奏出如泣如诉的天籁。我眼睁的看着这首乐曲被裹挟而去,也许她是为此曲而生,无可替代的无可挽回的弦音断绝。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duPré)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Walenn’s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Suggia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John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John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ConcertoinEminor,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人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波因(DanielBarenboim)结婚(巴伦波因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of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波因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波因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1970年,由巴伦波因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波因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197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这把戴维朵夫(1712DavidoffStrapari)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在电影《JackieandHilary》(无情荒地有情天)中,杜普蕾和巴伦波因有一段对话。“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她老公说。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医师、护士和几个老朋友…巴伦波因先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她,一直持续到巴伦波因在巴黎另组一个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只留下她一个人慢慢孤独的死去。有文章说,巴伦波因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如果巴伦波因不是一个天才,没有理想和抱负,也许他就能专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边,一直到妻子离开人世为止吧!
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
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尽管书与电影颇遭非议,一些音乐家纷纷驳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梧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后导演努培(ChristopherNupen)制作了纪录片《WhoWasJacqulineduPre?》,再次描绘了她的一生。
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杰奎琳之泪》,以大提琴似咏似叹的旋律,缓慢地击打心怀。沉淀已久的弦音,释放出无尽的哀思。眼泪在眶内满盈,沿着厚重深沉的如诉如泣的乐音,慢慢滑落,滑落。催人泪下的琴声中,黯色的乐魂翩然远逝,独舞于夜深人静的街头。流畅中带有哽噎的琴声,似乎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让人窒息,浑身感到寒冷。忧伤。寂寞,无助,迷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感情,在凝固的空气中弥漫,让人潸然揪心。
这首《Jacqueline’stear》有人说是杜普蕾人生的写照,极富悲剧色彩,催人泪下的琴声中,乐魂翩然远逝的黯色独舞依稀仿佛近在眼前……
演奏令人浑然忘我,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有如羽化登仙、遗世独立,快乐无比。
杜普蕾的一生,尤如昙花,惊艳的绽放之后,旋即而来便是死亡。这个英国历史上的音乐神童,将大提琴的传说从16岁续写到了26岁,然后下肢瘫痪,直到她42朵花瓣完全凋零。十年的光阴,经历辉煌的巅峰,经历着如啸的掌声,同时也经历着漂泊,经历着一个身着华美礼服,在一束聚光灯照耀背后的灵魂的孤独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