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箜篌(2)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在古代诗歌中,箜篌屡见不鲜。我国汉代,有一位碧玉小家女、焦仲卿之妻刘兰芝,聪明绝顶,被人吟诗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箜篌已是当时女子十分喜爱的常习乐器,就像今天的电子琴一样普及和流行。汉魏之际的曹植,曾作有五言古诗《箜篌引》。梁简文的《赋乐名得箜篌》中有:“捩迟初挑吹,弄急时催舞。钏响逐弦鸣,衫回半障柱。欲知心不平,君看黛眉聚。”也是说一女子在为舞蹈伴奏。到了唐代,箜篌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流传也较为广泛,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佳作《李凭箜篌引》中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既是李贺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之一。它以一场秋雨的生发消歇为线索,明写天气变化,暗述演奏过程,并借神话人物来写听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用奇特的幻想、极度的夸张,描写了穿云裂石的音乐力量,使千百年前宫廷器乐演奏家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音,至今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唐代诗人岑参、顾况、杨巨源、卢仝、元稹、张祜、李商隐和王仁裕等,也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这是张祜《楚州韦中丞箜篌》中描写箜篌动人音响的诗句。在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云:“……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冷冷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唐代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有张徽、李凭、张小子和季齐皋等。?
西方的竖琴和我国的竖箜篌,它们的外形非常相像,演奏方法也很近似,在造型艺术和音响效果方面,都达到了较完美的境地。虽然它们流传的地域不同,内部结构也有显著差异,但溯其渊源,它们却是同出于一个鼻祖,是同源不同流的乐器。最早的“竖琴”在远古之时就出现了,不过当时很简陋。据传说:人们准备了弓箭要去打猎,在试弓弦张得紧不紧时,一拨之下,发现它发出了美妙的乐音。于是,人们便有意识地把弓弦拨了又拨,听它发出了像唱歌一样的声音。以后人们就把猎弓作为乐弓,把弓弦作为琴弦弹奏,这便是最简单的弹弦乐器。在欧洲,乐弓经过许多世纪的流传、改进,逐渐地在这唯一的弦线上,又加上了许多根弦线,才成为古代的竖琴。它也因形状象一张竖立的弓而得竖琴之名。18世纪初,它的结构还比较简单,是用人工改变音高的,还不能做技巧复杂的演奏。18世纪70年代,法国制造的三十七弦竖琴,成为工艺精湛的艺术品,不仅琴柱雕有洗练的树叶纹饰,琴首还雕刻成提琴式的对称螺旋形,非常别致,在弦轴板两侧还嵌以透明玻璃花窗,内部零件制作精细,小巧玲珑。这架竖琴目前珍藏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乐器博物馆里。1820年,伟大的法国钢琴大师塞巴斯蒂安·爱拉尔(1752年—1831年),将竖琴的踏瓣改为复式踏瓣的机械结构之后,才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嗣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竖琴才达到今天这样完美的境地,成为西洋乐器中的一颗明珠,既能独奏、又能伴奏的乐器,在一般管弦乐队中也要有一、两个席位。竖琴内部结构精密度高,外形工艺美术也特别考究,制造技术极为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英、法、美、日、俄、德、意等少数国家才有生产。我国1958年制造成功第一架竖琴,当时正值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苏联竖琴演奏家伊·什列兹格尔、纳·托尔斯塔娅试奏我国竖琴后满意地在留言簿上写道:“北京制造的第一架竖琴,造型优美、工艺精细、选料优良,音响非常柔美,使用灵便。敬向天才的制造者祝贺这一成就。”?箜篌在我国宋元两代继续流传使用,宋代陈旸《乐书》中记载着当时存在的各种形制的箜篌,并绘有其图像。宋代词人韩淲《闻箜篌》:“飘渺神仙云雾窗。说与苏州,未断人肠。带湖烟月坠苍茫。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马上琵琶半额妆。拨尽相思,十二巫阳。疏□清梦入潇湘。佩玉鸣鸾,吹下天香。”描写了文人的情思与箜篌的妙响,令人神往。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乐器,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鳞角。清代箜篌消声匿迹,最终绝响达三百年之久,但在《清朝续文献通考》中仍有记载并绘有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