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小号名家《易卜拉欣·马卢夫 Ibrahim Maalouf》个人资料及照片档案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易卜拉欣·马卢夫 (Ibrahim Maalouf)
从事职业:小号
艺术风格:古典音乐, 爵士乐, 其他音乐
所在地区:阿拉伯
人物介绍
唱片销量超过25万的小号手Ibrahim Maalouf有多神?只需稍加回顾一下他的过往便可。7岁跟父亲学习高音小号,9岁时随团在欧洲巡演;15岁时以一首难度极大的“勃兰登堡”第二协奏曲惊艳众人;1999年-2003年,参加了15个国际竞赛,拿下包括匈牙利国际小号大赛、华盛顿国家小号大赛、安德烈小号等知名大赛的重要奖项——基本算是个奖神了。
Ibrahim Maalouf的目的很简单:发掘小号的多种可能性。比赛只是他磨练技艺的方法之一,更多情况下,尝试多种形式的音乐,与不同音乐人合作才是制胜的法宝。2000年,Ibrahim结识了制作人Marc-Antoine Moreau,后者将他介绍给了大提琴家Vincent Segal,随后的音乐合作源源不断,包括非洲马里二人组Amadou & Mariam、法国摇滚音乐人Matthieu Chedid、已逝歌手Lhasa de Sela等。2008年,兴致大发的他参与了由Steve Nieve作曲的歌剧《Welcome to the Voice》,一道合作的还有两位英国国宝级歌手Elvis Costello和Sting——随后,Sting便抛出橄榄枝,邀其参与制作2009年个人专辑。
与爵士的邂逅要从大学算起,主修传统小号的Ibrahim业余时间玩起了爵士,在巴黎各个爵士酒吧辗转,和不同的大乐队合作,擦出的火花一波又一波。这也难怪2007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Diasporas》出炉后,便受到各大媒体的追捧,法国《爵士杂志》更是以一句“绝世宝藏,稀有典雅”给出了最高评价。
别看Ibrahim的现场结合现代元素、有着无法抑制的律动,他却有个小嗜好:在音乐会上穿插一小段颇为神秘的冥想曲,美其名曰“宇宙集体祈祷者”——这一次的大师殿堂,说不定我们有幸就能碰到!
易卜拉欣·马卢夫(Ibrahim Maalouf),1980年12月5日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黎巴嫩裔法国爵士乐、古典音乐及爵士-摇滚混合乐派小号演奏家、作曲家、编曲家。为避黎巴嫩内战战火,幼年随全家流亡法国巴黎,7岁随父习吹小号。其父纳西姆·马卢夫乃著名小号大师,易卜拉欣的阿拉伯四分音小号演奏技巧即是纳西姆·马卢夫首创;其母娜达·马卢夫为钢琴演奏家。易卜拉欣的叔父阿明·马卢夫是黎巴嫩裔法语作家,祖父鲁什迪·马卢夫是著名作家、记者、音乐学家。本曲收录于易卜拉欣2011年专辑《诊断法》。
《贝鲁特》是我1993年创作的旋律,我第一次走在被彻底摧毁的城市里,也是第一次听“齐柏林飞船”乐队的音乐。我带着我的随身听、相机,让正在贝鲁特市中心烈士广场上买卡克面包圈(黎巴嫩的一种撒有芝麻和黑樱桃籽的面包圈)的男子帮我拍一张照片,我将永不会忘记那一天。2006年7月,我决定再次演奏《贝鲁特》,这是我拒绝战争、创伤和苦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