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在中国民族乐团(队)中的应用
谢志强 yueqiziyuan.com
笙是中国人发明的乐器,是中国和西洋乐器中惟一可以演奏和弦的管乐器。由于笙的发音原理是汽流冲击笙斗内的笙簧片(用响铜片制)引起震动,笙簧震动与笙苗内有效管长的空气柱发生共鸣,因而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具有一定頻率的乐音,既有丝竹音韵,又有金属乐器声音。它透明度强,有着特殊清亮,音色不同于中西管乐器中的任何乐器。它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区,也流传于海外华人之中。经过近三千多年来的演变,尤其是近五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其在演奏技巧、音域广度以及音色统一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并日趋成熟。笙的高音区音质轻柔、清秀;中音区甜润;低音区圆润、丰满、深厚;笙组音域宽广(C2——g3)、音量幅度大、半音齐全、转调方便,已形成高,中,低音十二平均律系列,可以流畅演奏十二个调。目前已成为民族乐团最重要的常规乐器。设想在中国民乐团(队)中,如果没有笙组的存在,就不能称为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乐团。
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笙作为独奏乐器,可以演奏许多独奏曲、协奏曲,还可用于乐队中的领奏。而在乐队中作曲家常把它视作民族管弦乐的和声配置基础及旋律声部,甚至把高、中、低音笙组合成一个笙组的演奏形式来演奏中外世界名曲。由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组成的笙组,可以使民族管乐大声部的融合化和交响化,可奏出细如丝、亮如晶的细腻音色和气吞山河、排山倒海的震撼效果。
笙的音色在民族器乐合奏中具有强烈的“粘性”,是民族管乐器和民族弦乐器声音融合在一起的桥梁。在民族器乐合奏《瑶族舞曲》中,主题音乐的旋律主要使用了高胡、三弦、大阮、竹笛等。这几样乐器都有强烈的音色个性,合奏音色很难调和。然而,当笙加入合奏后,使用笙特有的传统和声演奏,合奏音色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非常协调动听的合奏音色。
民族器乐合奏《旭日东升》,应用了高、中、低三组笙群演奏,使之形成厚实协和的、具有中国民族器乐特有的金、蓝色和声音墙。这种笙组的演奏,推动着民族乐团各个声部演奏出气势磅礴、势不可档、粗犷热烈的乐曲。2003年4月19日,在北京海博大酒店八楼大会堂,奏响千年来少见的“百笙大合奏”《喜讯到边寨》,由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葫芦笙、芦笙、芦笙筒组成的巨型笙乐团奏出响彻云霄的乐曲。
由于笙不易变音,是固定音律乐器,它在民族乐团中成为音律标准。在乐曲需要c3以上演奏旋律时,笙的演奏不用担心音准问题而可以得心应手地演奏。琵琶协奏曲《月儿高》,其中一段应用笙c3以上的旋律与琵琶对奏,笙的演奏者轻松地自如,如果换了其他乐器,可能就困难多了。
笙在独奏中不仅音色特殊,而且强弱幅度变化大(声强可以从70db至120db、即民族乐团演奏时的ppp-fff),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器乐特色,是人民群众世代相传并喜爱的乐器之一。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举行的大射仪,燕礼等仪节中,便以笙为主奏乐器,加入钟、磬以及其它一些器乐合奏,并且已盛行民间。据我国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前771年),就有笙奏三曲《南陔》《白华》《华黍》的记述。从古到今,笙独奏曲乐谱甚多,难记其数,笙演奏家也不可胜数。仅当代出色的笙演奏家就有:中国前卫民族乐团的胡天泉、天津歌舞剧院的阎海登、中央民族乐团的王慧中、黒龙江省歌舞剧院的唐富、中国音乐学院的笙教授张之良、北京电影制片厂民族管弦乐团曹建国、上海音乐学院笙教授徐超铭、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伊永仁,中国音乐学院李光陆等。
中音笙、低音笙的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管乐大声部的音响更加交响化,作为背景音乐的效果非常好。但由于中、低音笙的音域较低,发音比较迟钝,不适合演奏快速的旋律或者快速转位和声。大型民族管弦器曲《打虎上山》,一开始就用每分钟160拍的速度进行,笙组的配器是每拍都转和声。笙演奏这种配器是非常困难,只能笙声部放慢速度进行练习,尽最大能力来完成演奏。
笙专业演奏员在民乐演奏中,除了能听到自己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外,同时要求其本人也能听到别人演奏的声音,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音量。人耳在同等声压下(声音的强度),会对中频感到声音强,而对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则感觉到弱。所以,在民族乐团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中,笙演奏者跟据现场情况要不断调整高、低音器乐的演奏力度,防止声音的掩蔽效应。例如在音乐厅可以用70db-110db进行演奏,在录音棚用60db-100db演奏,在大广场、野外场合就要用90db-130db来演奏等等。从而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平衡,也使观众能听清楚乐曲。
现今,笙的演奏形式越来越复杂。对一些高难度的现代音乐作品,在演奏中一定要全神惯注,心、眼、气、手联合应用。在民族乐团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中,笙演奏者应跟据现场情况要不断调整高、低音器乐的演奏力度,防止声音的掩蔽效应。笙在民族乐团(队)演奏中国民间器乐曲、现代民族器乐曲的应用中,在不同的演奏力度和风格中,应采用传统笙和加键扩音笙交递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完满表现乐曲的内容。如何科学地引导、解决笙演奏员有音无乐的现象,主要是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多听各种不同体裁、风格的音乐,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内心感知力及音乐美学修养。
在五彩缤纷的传统笙的音位排列中,传统笙指法需规范化。目前北方笙演奏家与南方笙演奏家的笙乐曲交流比较困难,因为音位排列不同、音域不同。北京民族乐器厂大量生产的传统笙的音位排列与苏州民族乐器厂常规生产的传统笙的音位排列相差甚远。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笙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山西地区笙的音位排列与苏州地区笙的音位排列相差甚远,全国各地区笙的音位排列不下百种。传统笙的音域宽度也不相同。例如黑龙江省笙演家唐富,当演奏他改编的笙独奏曲《快乐的女战士》时,其应用最高音是小字三组的a,最低音是小字一组的d;然而笙演奏家胡天泉老师演奏他改编的笙协奏曲《黄河》时,应用的最高音区是小字三组的g,最低音是小字组的c。我们必需从现在开始,应该对传统笙的音位排列,使用指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地科学研究,尽快地使传统笙统一起来。并指定考级专用笙,这有利于后一辈的笙演奏者技艺交流。
笙的制作质量好坏可以说是对笙的演奏表现力有很大的关系,是笙演奏员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目前有中国制笙世家王俊华老师、北京笙制作名家孙家冬、河北笙制作名家赵宏亮等厂家,给当代笙演奏泰斗、大师、笙专业演奏家们量身定做质量顶尖,各种特殊音位排列的笙,就这些笙制作专家而言,还应加强技艺的交流与磋商,在笙的制作质量改革问题中,一定要改进高音笙键子的啪啪声和灵敏度,要改进中音笙、低音笙发音滞后的问题,做到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的音量统一、音色统一,使笙簧的反应更加灵敏、厚实。可以考虑将制造低音笙的材料加以改进,在保持笙特有的音色情况下,使其重量尽可能减轻。另外,也需研究将中、低音笙的调音加以简化(例如笙斗可以方便拆卸),以便于工作的运用。
笔者曾接触过中国几十位当代活跃的著名指挥家,当这些指挥前来执棒时,几乎都带来一些高难度的现代音乐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的复杂和声以及多旋律线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的演奏中,由于笙的制作工艺及乐器本身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演奏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一首“新民乐”(配器采用撒沙粒结构)作品,全曲只有短短的八分钟,居然使用了多达十个调,再加上几个临时升降、还原,实际上是达到十二个调;同时,乐曲节奏也非常无规律,还使用快速的、带休止符的三连音….笔者在演奏这类乐曲时,首先把变调的地方用铅笔划个圈,看清楚强弱记号和速度提示符,在演奏中全神惯注,心、眼、气、手联合应用,并用眼睛的余光看指挥的手势,把乐曲演奏下来。
笙是能演奏和声的乐器,但在演奏中常常会出现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当一架笙演奏旋律为:
我们听到的是笙发出一种特殊的混合音响(这种音响称为粘性,如果用物理方法来解释即是泛音列的碰撞),而分辨不出是在演奏三条旋律,目前解决的办法是用二至三架笙分奏。
笙在民族乐团(队)演奏中国民间器乐曲、现代民族器乐曲的应用中,在不同的演奏力度和风格中,应采用传统笙和加键扩音笙交替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完满表现乐曲。传统笙的声音甜美、清亮,但它的音量较小,加键扩音笙的声音音量大,半音全,但其音色金属声浓,其低频还带有不通畅的声音。
笙发展到今天已相对比较完美,无论是乐器的制造、演奏形式的丰富,音律、音色的合理化、科学化以及作品的创作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笙也必须随之而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相信通过更多的专家、同仁的共同努力,笙——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无论在独奏技巧、协奏内容、领奏风格以及伴奏、重奏、合奏等方面将会获得更高、更深、更宽的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