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交响诗--奥菲欧(Orpheus)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李斯特共作有十四首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哥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的同名诗创作的《玛捷帕》,从考尔巴赫的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的同名诗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哈姆莱特》。
虽然李斯特的交响诗所依据的诗歌、戏剧、美术和神话故事都有具体的内容,但是他在写作交响诗时却总是在总体上避免对此进行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在他的交响诗中很少有叙事所要求的细微末节和率直表现,而是从诗意的角度体现原作的精神,人们称之为“诗意多于视觉”的“想象力”。而在他的追随者中,除了极个别的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以外,很少有人遵循他的这条“原则”。
李斯特交响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将奏鸣曲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特点结合在单乐章的作品中。交响诗的主要部分一般是由一系列各种性质的插部组成,从奏鸣曲快板的角度来看,它们与主部、副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正相适应,而从套曲的角度来看,则又符合予四个乐章(快速的第一乐章、抒情的第二乐章、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和终曲性质的第四乐章)的布局。
(2)交响诗中插部之间的对比往往比奏鸣曲快板中的对比更强烈,而插部本身往往多于三个这就给予作曲家体现标题构思、反映各种种类的题材以很大的自由。
(3)使用单主题及主题变形的原则来发展所有的主要主题,使结构较为庞大的、多段落的交响诗非但不显庞杂和松散,反而因此加强了戏剧性。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手法,是以一个主题核心为基础,派生出一系列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主题来,同时又保持着音调上的联系。从表现意义来讲,李斯特的主题变形和柏辽兹的固定乐思以及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主导动机都不一样,它并不始终代表某一形象,主题在变形后所表现的是不同的形象或意境。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有两种手法,其一是从一个核心主题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主题,新主题从原来主题的核心音调蜕化而出,但改变了原来主题的结构,如《前奏曲》的疑问动机派生出充满青春活力的主部主题、安静明朗的连接部主题、抒情性格的副部主题和牧歌风格的插部主题;《塔索》船歌主题结尾的三连音音调派生出典雅的小步舞主题。又如第一交响诗《山上所闻》(取材于雨果的《秋叶》第五首)表现人和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其中表现自然的四种音调(即引子中表现自然界的广漠、神秘、平静的境界的旋律;唤醒世人起来赞美世界的美好与和谐的呼声;主部中像晚歌一般温柔的旋律;副部中表现自然界庄严雄伟的旋律)是全曲构成的基础,其他主题都从它们变化出来。其二是从一个主题变形为另一个主题,改变体裁,改变形象,但不变结构,如《前奏曲》的连接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变形为再现部中的两个威武雄壮的战斗进行曲主题;《塔索》在尾声中,船歌主题变形为辉煌的颂歌,小步舞主题变形为胜利进行曲等。(摘自钱亦平编著“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