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闹元宵】简介及赏析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筝,是我国古来的弹拨乐器,流派诸多,异彩纷呈,艺术形象差异鲜明。河南筝派是诸多流派中的奇葩之一,它的历史可追述到东汉时期,秦筝传入河南地区,当地筝家结合本地人的性格、思想、方言、习俗等创编了富有地方韵味的筝乐。因河南地处古代九洲之中,其筝曲故有“中州古调”之称。那么它有着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迷人魅力呢?让我们通过筝曲《闹元宵》的赏析试着对河南筝的特色韵味窥见一斑吧!
一、乐曲《闹元宵》简介
筝曲《闹元宵》由河南著名筝家曹东扶先生于1956年创编,体裁为引子部分加三体式,取材于河南民间音乐,地域特色浓郁,描绘了民间风俗元宵节的热闹场面,生活气息十足,旋律优美活泼。
(1)引子部分:节奏自由,清新明朗。以托劈双弦和长摇开始,进而到双手交替弹奏的大撮,突出了元宵佳节热闹的气氛,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2)第一段:以如歌的慢板开场(每分钟54拍)旋律优美,左手的颤音运用的很有特色,韵味十足。上下的滑音有如唢呐的演奏,取材于民间吹打乐。
(3)第二段:速度比第一段快了许多(每分钟102拍)是全曲的主要段落,突出佳节的喜庆喧闹。左手的伴奏音型似乎模仿锣鼓的声音,表现了元宵节的欢腾场面,取材于地方戏曲音乐。
(4)第三段:速度更快(每分钟174拍)演奏上用了右手划弦,左手和弦的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情感达到极致,主要取材于河南的说唱音乐。
二、《闹元宵》的演奏技法特色
1、右手演奏技法:
(1)摇指:指法标记“ ”可分为密摇、游摇两种
①密摇:亦称悬腕摇,以腕部活动带动大指,但大指绷直指关节不动,快速在弦上进行“托劈”如引子部分
结尾部分
其特点是音头重、密度大、连贯性强、表现的情感犹如迸发的火花,瞬间爆发,达到顶峰,乐曲一气呵成。密摇所表现的情感较游摇细腻,《闹元宵》引子和结尾部分均用此技法,突出了热烈的气氛。
②游摇:大指摇。较“密摇”稀疏,腕部不动,高度放松,以大指大关节为活动支点。从靠近琴码处向岳山移动,力度由弱见强,音乐由朦胧渐进明亮,在可不用摇指处加以游摇处理,可夸张情感,使乐曲流畅中带有小型跳跃和起伏,从而进一步升华感情,如:86小节,129小节
大指的密摇、游摇是河南筝的重要表现手段,特点颗粒性强,重音头爆发力。与别派较明显区别:如山东派的小摇即以大指的小关节运动支点,悬腕,音色清脆明快。南派多以小指扎桩摇,腕部运动为主,大指捏住食指,大关节不动,音乐秀丽流畅。因此在弹奏河南筝时对大指摇的流畅性和爆发力要求很较高,如果技术不到位会使乐曲的风格和完整性大打折扣,韵味缩减。
(2)夹弹:属于传统弹法,技法要领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力带动指尖拨弦,触弦讲究刚键有力,这继承了秦筝的大指演奏特色,发音厚实,音质饱满,《闹元宵》曲中,大指弹奏均用夹弹法,增强了乐曲的个性和风格,山东、浙派以及很多现代创作曲多用提弹法,即大指小关节弹拨,所呈现的音色和曲风差异性较大。
2、左手演奏技法:揉弦演奏特色
(1)大颤、滑颤、小颤:大颤演奏符号“ ”颤幅较大,一般超过一个小二度,大颤包括按颤如“fa、su”两音的演奏,滑颤即在下滑过程加颤,其音程为小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空颤如“re、mi、la”三音上不加按任何弦数的颤音演奏。“re”音奏出大二度的混合音响。“mi、la”两音均奏出小三度的混合音响,三个颤音演奏时右手拨弦后,左手立即吟弦,在触弦的开始有一个爆发力。小颤细密紧促,利用左臂肌肉暂时紧张形成的抖动,如:73、74小节
就是在大颤后接小颤,这样就使乐曲变得的弹性,由平直变得立体,微波起伏。小颤在《闹元宵》曲的弹奏中始终贯穿全曲。我初练这首乐曲时,虽然音准、节奏、曲风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与示范版比较感觉单调直白,不得其解,再仔细聆听才顿悟,它的颤音技法多样无处不用,乐曲如水波粼粼,生动别致,犹如白纸与摺扇纸的对比,可见颤音所表现出来的细腻酣畅的感觉是河南派风格的又一特色。
(2)速滑音:顾名思义,左手先将弦按至需用要的音高,拨弦时,略退稍许,快速滑至原音高,时间极短,音程一般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如:75小节:
《闹元宵》中速滑音的反复多次使用,细致的刻画出元宵节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景,生动逼真。这种速滑音在河南当地音乐中屡见不鲜,如当地代表剧种曲剧《倒挂靴》中寇准挂靴时的伴奏音乐型与此处很相似,一般河南筝曲在空拍穿插切分节奏时多会伴速滑音,这种音效特别适合中洲铿锵抑扬的声调,使艺术形象生动饱满,富有韵律性。
在《闹元宵》中颤音和速滑音同时或交替并用,贯穿全曲。左手的音准和滑音速度要掌握好火候恰如其分,不能随意。独特的颤音和速滑突出了河南筝歌唱性,旋律性。
3、旋律节奏特征:
(1)《闹元宵》主要是以 节奏型占主体贯穿全曲,在情感激动或段落之间过渡速度渐进时多用 或 或有规律的符点节奏型 在其它的河南筝曲中使用密集的节奏型更为突出,如《打雁》的 的节奏型,《苏武思乡》中连续使用 节奏,密集节奏型的使用会造成一种紧促感表现情绪上的激动。这种节奏型突出了河南筝曲的叙事性特征。
(2)大跳音程很多,如:
136小节
出现四度大跳来表现元宵节时人们春风得意,喜气洋洋的欢乐情绪。在河南筝悲哀乐中还会出现五六 七 八度的大跳,用这样的大跳音程表现凄楚、悲愤、激昂的情感。如《苏武思乡》(第16板17板)出现九度大跳表现了苏武的悲愤之情。
三、风格特征
河南筝左右手的技法使用极富表现力,使河南筝曲集叙事、歌曲、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那么乐曲的风格特征是什么呢,给我的印象可以用下列几个字概括:俗、犷、韵、辣。
1、俗:民俗、风俗。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音乐,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生活场景、节日风俗、源于生活,用艺术的手法传统的旋律加以提练创作,音乐形象生动鲜明。《闹元宵》内容取材民俗活动,创作手法上第一段模仿唢呐演奏,第二段模仿锣鼓声音。人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情感上易产生共鸣。演奏风格上不管是快板还是慢板,亦无论曲调的欢快与哀伤均不追求清丽的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通过叙事用深层内在的慷慨激昂表达其情感成为特色,原汁原味。故事中有情,情中有故事,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从每个乐曲的表面上看它的文化价值很简单,但它的审美观正是中华文明的浓缩,反映出普通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人间悲切、哀怨的直接感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俗中见真,俗中见美。
2、犷:粗犷、激昂。河南地处中原,属黄河文化,西邻“性刚直”“气粗急”的陕西人,当地人性格激昂粗犷,生性豪放,与陕西人的性格较相似。人们以苦为乐,在空旷的黄土地上平坦的河滩边引吭高歌,直抒心意。当地的说唱音乐和戏曲中情绪多“慷慨激越”“粗犷高昂”“热耳酸心”。《闹元宵》引子部分即明朗开场,烘托气氛。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曹植,对筝乐颇有研究,曾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搦素筝而慷慨,扬大雅之哀音”等赞美河南筝的诗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河南筝粗犷豪放的一面。
3、韵:韵律优美。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的音律和音调,河南筝与河南方言有着直接关系,它以当地方言为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加插上下滑音提练加工升华而形成,试以下列文学作品的读音为例:
字:明 月 出 天 山,苍 茫 云 海 间。
普通话:/ -- -- -- -- / / / ∨ --
河南话:\ ∨ -- -- -- / \ \ \ /
从上例可以看到河南方言习惯强调句头咬音,字尾音夸张,那么作曲时在“明月”和“苍茫”四字时一般会用下滑装饰音来加强重音,下滑音的音程会高于原句头的小二度,或小三度,加以夸张,达到和折押韵,字正腔圆的艺术境界。另外河南方言中频繁使用叠字,如馒头(man tou)读馍馍(mo mo)孩子(hai zi)读娃娃(wa wa),筝曲中也有叠字的模仿,如《闹元宵》中多次出现
的旋律,叠字方言所形成的特殊旋律使河南筝曲韵味十足,轻松恢谐。
4、辣:泼辣、干练。与南派潮州筝委婉华丽,客家筝古朴优美,北派山东筝铿锵明快相比,河南筝则显得泼辣干练,出弦讲究干净利落,左右手的技法表现要稳、准、狠,双手配合井然有序,这与当地人的审美观影响较大。此风格与南派筝以韵补声绮丽幽然,余音缭绕形成较大的反差。
结论: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河南筝没有凝固在历史的琥珀中,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近代创编出如《闹元宵》、《汉江韵》等许多现代曲,这些曲目,在曲风、技法上保持了河筝原有的神韵和风格色彩,并且较好的将现代因素与时代精神与之有机的相结合,既保持了河南筝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又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其中不少曲目已成为各大专院校考级曲目。
筝曲悠悠乐韵浓浓,乡音婉婉动人心。河南筝曲犹如一粒明珠,在民间音乐的银河中增添熠熠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1日版141页《闹元宵》
[2]《曹东扶筝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81年5月2日
[3]《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
(淮安市青少年宫,江苏 淮安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