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筝乐团教学与培养学生情商的互动结合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回眸《琴弦上的爱》
——谈古筝乐团教学与培养学生情商的互动结合
《琴弦上的爱》系上海长宁区少年宫前不久组织开展的一项主题性综合化社会与艺术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是以上海长宁区少年宫学生古筝乐团的舞台演出为主体,还有两项延续的义卖和捐赠活动。主办单位将演出及出售乐团精选的古筝曲目CD收入的50%,在音乐会现场就当场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我们把这种学生的器乐专业训练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古筝乐团的教学与训练和培养学生情商的互动中,也是对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在业余音乐教育领域的真实体现。
我们在组织学生排练中以“精选曲目、精心排练、精益求精”的标准,让学生参与这次演出和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让他们直接体会自己的艺术实践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学生古筝乐团参与《琴弦上的爱》综合化社会实践活动,我的体会是靠艺术去滋润人心,在实践中培育人品。这样的活动有很多益处。
益智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古筝音乐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化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大量的。不仅有民歌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音乐范畴内的文化,还往往与诗歌、辞赋、绘画、历史等许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们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必须要接触到这些相关文化。如果他们不学习古筝,可能就没有这么直接的接触和感受,甚至是交流。这也正是另一种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途径和过程。这些也无疑的构成了学生们重要的智力因素。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古筝音乐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启迪学生智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分析入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类的思想与活动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记忆。作曲者所创作的音乐,本身对于演奏者来讲就是记忆素材。我们在组织古筝乐团的学生背记乐谱的时候,都清楚这就是一种智力训练,就是直接的记忆活动。
然而,理解后的记忆也十分重要。笔者在给古筝乐团的学生排练时,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强调对作品的理解,排练新乐曲时,首先做作品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主旋律,以及音乐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等,使学生由直观的感受变为内心的理解,从而加深他们记忆。我发现,我的大多数学生在记谱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还不仅仅体现在背谱方面,在其它方面,同样也得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学生最怕背古文,因为古文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接触得又少,背起来既花费时间,又容易忘记,当学生把古文理解之后,知道了古文的内容、中心思想,不由得产生了感性的东西,缩短了背诵时间,也便于记忆。欣赏者在倾听音乐时的知觉、感受及其想象、联想等,也是以记忆为前提的。在古筝乐团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聚精会神,这有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益智
古筝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表现方式与语言表现方式不同,音乐是用音符表示,用旋律说话。音乐是无国界的。一首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好作品,一定要具有音乐共性。每当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人们就会联想到爱与悲的故事;每当奏响《黄河》主旋律时,人们便仿佛看到了黄河的宁静、黄河的汹涌、黄河的气势,联想到黄河代表中华民族的沉浮与崛起。而具有二千年悠久历史的古筝音乐所具有的优美和崇高的情感特性,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力。借助古筝的教学演奏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古筝音乐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即: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色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
古筝的乐器结构、弹奏与数学的等式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关系正好可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从现代科学关于人的左右脑分工的研究成果来看看,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正好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促进智力的开发。事实也充分说明: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多是从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力开始的,而古筝音乐正是具有这种引发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因此,古筝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乐团训练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
古筝的独奏与乐团合作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演奏者的心智活动而言,乐团的演奏及前期的训练,比起独奏来说需要更多的思维方式同步进行,更需要协作与合作的意识。这一点对于成长在以独生子女为主要家庭结构模式的学生来讲就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在音乐的演奏中培养的协作和合作意识,甚至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生存能力提升都是大有好处的。
而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导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长宁区古筝乐团在排练新创作的作品时,笔者一贯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候,笔者只给学生一些提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些作品的表现,笔者总是在与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表现方式。
在音乐领域里,对同一首作品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大师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但表现力、感染力同样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都非常喜欢音乐。正是在音乐的启迪下,对他们思维创造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者是音乐激发了灵感,催生了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如:数学家变分法的奠基人拉格朗曾说过,就是在意大利都灵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的念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受音乐八度音阶的启发,发现了元素原子量的递增规律,创造了元素“八音律表”。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发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对于科学创造力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才能,正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把他对科学的研究成果归功于音乐的启迪,这是不无道理的。
健心
心理学家常以智商、情商来评价一个人。情商包含了很多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毅力、幻想、创造等。音乐的本质是情感艺术,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时候,其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态度、兴趣等心理品质可以在极其宽松的状态下得以展现,在这点上《琴弦上的爱》综合艺术实践活动直接促成了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成型,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身心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古筝乐团具有乐团的基本属性,即它是由集体共同创造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群体活动,立体性是乐团的重要特征,这种立体性需要乐队成员的团结协作,在多方面达到一种默契与合作。没有团结协作,一切都只能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全员参与:乐团不是独奏,无论是排练还是比赛,都要保证人数,没有一定比例的人数,不成其为乐团;另外,人员全勤是均衡多声部比例的重要保证,所以参加乐团,同学都必须要顾全大局、暂时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准时参加乐团排练。这一点,学生们一开始还是不容易做到的,必须要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
多声部合作:古筝乐团的曲目很多都是多声部的,体现了作品横向的声部流动与纵向的和声效果,这就要求每个成员通过手、脑、心及视听各器官的配合(眼睛看指挥的拍点,手里弹奏自己的乐句,耳朵听别人的声部)来达到整个乐团的协调。
个人服从集体:一般来讲,能够进入到古筝乐团里来的学生个人弹奏水平都很好,但他们未必都能与乐团配合好。集体观念的淡薄,缺少协作的训练,会使得他们常常是孤傲不驯,甚至还会为演出时谁领奏、谁坐在前排,以及演出时由于发型、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问题而引起些不大不小的不快。古筝乐团的团队训练对学生们如上所述,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是,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很好的锻炼。在整个的训练中,我们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和整体效果。提倡为了乐团的总体效果,人人争当绿叶,个个甘做螺丝钉。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们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但要有杰出的才能,而且要有坚强的意志。学生成才也是这样。意志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对学生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步培养起来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刻,都需要毅力和勇气。”经常在小事上锻炼自己的意志,才可能在重大事情上表现出坚强意志来。
器乐学习从入门、到学会、到登台表演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也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刚学习时是因为乐感好、爱表现等原因,学生大多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但要长期进行枯燥的训练,部分学生的热度开始渐渐冷却。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有点滴的成就,就要有辛劳的付出。为了学生的技艺,为了音乐会的质量,师生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节奏和乐感的训练,学生还要克服身体不适、路途遥远、学习繁忙等各种困难投入紧张的排练,此时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磨练。期间,个别学生知难而退,但大部分学生则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它是主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既影响着生理素质的发展,也关系到各种社会文化素质的内化。人的心理素质越优化,则人的心理潜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各种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从而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不容忽视的,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2l世纪社会的发展。
我们古筝乐团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乐团经常参加各类音乐会,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展示活动,特别是经过《琴弦上的爱》这样大型综合化社会实践活动后,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及心理品质的构成等多方面的心理特质都健康而日臻成熟了。目前,在教育环境与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我们古筝乐团已成长为一支训练有素的艺术团队。
寓德
音乐的教化性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为也速”。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音乐是造化人性的最高标准和境界,它在传递人类情感的同时能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古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筝乐团也是以演奏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它的那种清静儒雅的崇高曲意,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慈爱善良的文明美德。长期熏陶在这样的音乐之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无疑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品的思想性
《琴弦上的爱》是以古筝乐团与琵琶、中阮、高胡、笙、打击乐、合唱的合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庞大的表现形式决定了作品必然以音乐变化丰富多彩、内容题材包罗万象、思想感情深刻凝炼为主要特征。如宁静的《高山流水》,流淌出了人们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无限依恋与向往,深情的《悠悠情丝》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活泼的《童趣》把人们带回了金色童年,委婉的《茉莉芬芳》飘逸出民族音乐的沁人芳香,豪迈的《红星颂》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激昂的《将军令》再现了古代将士的军威,欢快的《丰收锣鼓》流露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华丽的《神秘的澜沧江》让人们目睹了少数民族的万般风情……每一首乐曲我们都十分注重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种安排就使得学生通过古筝学习与舞台实践,不仅能感受到旋律与节奏的音乐美,展现他们的演奏技巧,还能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活动的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的价值,其二就是人的自我价值。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求。
人的价值实质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其社会价值的大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自身价值的高低,它反映的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学说从理论上阐释了这种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奉献行为的实质、社会价值和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每个人积极投身于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琴弦上的爱》是个以艺术活动为依托的综合化社会实践活动。每当主办单位将我们演出及出售乐团精选的古筝曲目CD收入的50%,在音乐会现场当场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自豪。有的学生说:当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转换成被社会所认可的物质价值,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固出一份力时,自己的心中总是激荡起无比崇高的情怀。”“这样的爱心奉献活动,无疑是个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堂,使每个人心灵深处都经历了一场爱的洗礼,其意义已远远超过音乐会演出本身。但是,这也是古筝带给我们的。”
《琴弦上的爱》活动,从启动到结束共历时八个月,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民乐演奏方面的才艺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也提升了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境界。这次活动摒弃了以往艺术教育中只是单纯重视专业演奏技能技巧的训练,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技能因素与审美因素等等都割裂开来的传统做法,注重了艺术教学,演奏实践与对学生情商培养的互动结合,不仅强调演奏技能的提高与展示,也注重了学生人格的塑造,从而提升了教与学的品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琴弦上的爱》不仅让学生在演出实践中提高了古筝专业的演奏技术,还让学生更广泛接触了民族音乐与文化,更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了思想境界。《琴弦上的爱》这项活动如同是奏响了青少年音乐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奏乐章!
作者: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 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