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古人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清琴横床,浊酒半壶”,东晋名士陶渊明的诗中无处不显示了他与琴、与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在《晋书》中却说陶渊明“性不解音”,这究竟又是怎样一回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亦都作过太守。
【明】王仲玉《陶渊明像》
但到了陶渊明年幼时,家境日见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的陶渊明,与母、妹三人艰难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到了陶渊明执掌门庭之时,家境更是寥落。为了衣食之计,陶渊明不得不去为官。当地官府听说他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不久,陶渊明就看出当时的官员互相倾轧,心里很是厌烦,便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往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罢,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缓解下来交给小吏,辞官归家。从此,陶渊明隐居山野茅庐,直至终老。
【元】钱选《归去来辞图》,设色绢本
陶渊明解印卸官之后,隐居于山野茅庐之中,不随俗沉浮,每日里以琴来陶冶性情,以酒来怡养心神。在他的《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归隐南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正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黄上人。
一日,有朋来访,酒酣耳热之际,陶渊明拿出伴随自己多年的古琴。乍看之下,似乎并无什么特别,但仔细观看之下,这琴没有张弦,琴面上亦没有徽。“难道他要用这张琴以演奏?”朋友不禁诧异。沉吟之际.陶渊明已经净手焚香,调整呼吸,右手勾剔抹挑,左手上下吟揉,“弹奏”了起来。望着陶渊明悠然自得的模样,朋友更加不解:“你这是在弹琴?”
听出朋友的疑惑,陶渊明笑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弹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娱人耳目?还是达到平和的境界?如果后者是我的追求,那有弦与无弦又有何异?心境宁静,琴音自是宁静;心境纷乱,琴音自是纷扰。‘五音令人耳聋’,世人不知古琴的至高境界,往往想着琴曲好听的音调,舍大道而不自知。像这样虚掩虚按、忘却机巧的指法.才能达到‘大音希声’的大道。”说完,也不理朋友是否明白,接着“弹奏”下去。
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中的陶渊明是否会弹琴,但这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拘泥于弹琴本身,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田,“觉今是而昨非”的旷达情怀是一致的;与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正如后人之评述:“陶先生解印彭泽……适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酒兮无量,琴也无弦。”“欲琴理之常在,宜弦声之一空。隐六律于自然,视之不见;备五音于无响,乐在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琴翁之意不在弦,琴虽无弦意有余,其高士雅风可谓超凡脱俗,故为后人所传颂和景仰。
【明】张鹏《渊明醉归图》
本文摘自:《古琴—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编著:林晨/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