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琴知识

频道主页

古琴手工制作全过程记录 古琴制作纪实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 

古琴製作紀實  

 

 

一。 取材

  本著喜歡動手自己來的興趣,對於古琴的學習,我也著手製作。利用春節返鄉渡假時,找到一塊台灣紅檜(松梧)的古材料。

        台灣紅檜是台灣特有的國寶原木,日據時代曾受到日本的砍伐,目前台灣林區僅留少數的數千年神木,受到國家的編號保護,嚴禁開採。材料已經相當稀少,為珍貴的家具及棟樑之材。據說日本奈良古寺的棟樑,即是來自台灣阿里山的紅檜木。紅檜為高海拔針葉樹,筆直高聳,木質蘊含特殊油脂,散發自然香味,並歷久不腐不受蟲蛀,且材料穩定不變形。

  說起這材料的獲得,還真有點心想事成。話說原本就收藏一塊紅檜原木,寄放於家鄉堂兄的竹藝工廠,準備用來製作南管琵琶,興沖沖準備帶回這材料回來製作古琴,結果才發現長度只夠琵琶一米長,古琴長度將近一米三,還差一截﹔請堂哥代為尋找舊料一直未有著落,正失望之際,陪同母親返娘家時,期待著從事建築的三舅有舊料庫存。就在將近抵達之時,發現路旁有鄉人舊料堆積,而且是台灣紅檜,令人相當振奮。

  這是存放了數十年前溪流原木,因為長度的關係,沒有找到直紋的理想材料,因此帶回一塊外表狀似直紋,原木裁開才發現,卻有點水波狀的材料,不過被它的馨香所吸引,獨特的台灣紅檜香味洋溢著鋸材所,也延伸到家裡,現在每天一近門就可以聞到檜木香,彷彿是悠揚琴聲飄蕩。想著就很快樂!

  循著數年前製作吹噯(嗩吶)與木簫的印象,我尋找當年民間藝人介紹我車木師傅的工作室。正月初五,我一路期待著順利找到,也期待著那師傅還從事車木工藝。我只想能順利將奇形怪狀的木頭變成我要的長方形尺寸。

  果然是很順利,雖經繞道尋找,也找到了原址,小山邊的車木工寮大門鎖著,我尋記憶中找到他的住家,師傅也因新春很樂於幫我裁切原木。一年之始,我的心情一如裁開的檜木香,洋溢歡欣。。。。。

  

 

  大家可以看到,這客廳當工廠的情形,我又添購了不少木工工具,各式鉋刀、雕刻刀、鑿子。。。

  工作還在進行中,趕緊找機會拍幾張過程,留下紀錄。可惜當時的原木形狀忘了拍下來,當時從故鄉好不容易抬進車中,一路躺回台北,興奮之情都忘了寫真一下!

 

二。 結構與原理

  我參考一些現有資料,把琴的結構做一點改變,以我的構思,做了一點調整。就寬度與長度而言,我參考歷代古琴中的較大型尺寸,就共鳴體結構上我保留了雙弧形的”聲池”與”韻沼”的設計。我認為這兩個弧形對殘響(聲頻多重繞射)有幫助。另外在納音上,我也將會製作出曲線,讓聲波的共鳴得到良好的參數。

   

  對於琴腹的挖槽,我採三分比例法,讓折射與共鳴空間有三分之二的折射板與納音反射,三分之一的第二層共鳴空間,讓長波長的低音有另一番增益,這是我比較想讓琴聲的全音域,特別是低音域可以維持良好的聲韻。

  檜木的密度又略高於杉木,因此我可以想像它的中高音域會很具金石聲,不過我為了補償密的生硬感,我還保留了實際調整的變化參數,將於底板未封之前,做一次調校,讓音域的平衡性做最佳的控制。為了保留木香的維持,我思考不上漆的可行性,若琴面的耐用性夠,我想維持白身,讓彈奏中琴弦的震動,木香隨著琴聲散發,那將很令人陶醉。。。

  面板的弧度與平坦度很重要,關係到按弦時琴弦震動的順利,整體琴面一直線的弧度,在手工製作上需要很小心,我沒有用拋床工具,利用長刨刀,直線行走,慢慢刨出琴面弧度,然後用長尺與弧規測量,雖然費時,但製作上的精密度可以較完整掌握。到最後須要以大平面的砂紙來細磨最後的表面弧度與直線性。

        刨刀的行走需要順著木紋的方向,否則容易造成纖維逆向,刨後產生不順暢的坑洞。接近一徽處的低頭,也是需要小心處理的線條,寧願慢一點,也別刨過頭,有道是慢工出細活。

        材料時決定為上下的判斷很重要,我的材料是一個以木材中間撥開的一邊,樹木的中央密度比外圍高,我選擇外圍的方向朝上,讓陽為上陰為下。這樣可以讓琴身的抗琴弦張力較強,也有利於聲波的震動。

  共鳴有個重要關鍵是體振聲波的音高,琴身敲擊所震動產生的音高,若將此音高配合定弦音的倍數關係,對琴弦的共鳴又有一個共振效益。琴身厚薄對於震動的響應靈敏度有關,它也與材質密度有關,如何讓琴身震動均勻,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琴腹的深度,折射曲線等,關係到聲波的殘響,又是個重要關鍵。因此未安弦前的琴身各處敲擊試音也是製作上修正的參考點。

 

  利用多年前製作嗩吶與木簫多餘的檀木材料,我用來車製雁足、轉軸與岳山製作。高密度的材料硬度及高,在製作上是比較費工夫,先車製成圓形,在慢慢刻出紋路以利旋轉。岳山需要慢慢磨出弧度,我的岳山做過改良,目的在維持弦震良好介面外,有不會有遲滯阻尼。它也是音色的關鍵。

         為了確保共振頻率合乎設想的目標,粗胚完成後,我安弦測試其震動聲響,雖然只上一條中弦(第四弦),就可以測試琴弦與其琴體震動的頻率與共鳴效果,結果令人相當滿意,對於紅檜的音色,我還是第一次製作樂器,曾經聽鹿港的南管前輩黃承祧先生提及,他製作過台灣紅檜的南管琵琶,音色極佳,這次我也相當滿意這樣的結果,本來還擔心這段材料木紋不是很直紋,會太硬質聲。結果音色古樸,餘韻綿延不絕,相當迷人!太興奮了!2004/2/3續

  軫子的修飾j我沒花多少時間,大略刻出紋路增加調音的磨擦力就好,監硬的檀木實在難以處理,急著實驗音色重要,這以後再來慢慢修飾。

        震弦傳導的部分需要講究,關係音色重大,細節保留一下,等我確保實驗成功後再找機會公開。

        大致完成封底前也寫一下紀念文字與日期。使用上下一致的材料,原木的切開位置當底,相和合後密度的銜接相當完美。

  

        安裝好雁足後,龍齦大致做個替代品,急著上弦試音。我的製作時間都利用上班前,或下班後的閒餘時間,因此常常做到一半就要停止。今早才上了一二弦,來不及上完所有弦,我把兩張琴擺再一起試音,真的事令人興奮,我太驚訝其結果,低沉厚實的音色,餘音綿延不絕,它有很線性的漸層延續性,還沒來得及測聲波,不過我已經相當滿意,兩相比較一般的琴,我感覺對古琴的製作已深具信心。我知道若上漆後音色還有變化,不過可以掌握的程度相當高,這次的經驗提供我所設想的原理驗證,又一次實現的樂趣!

        我一直驚訝於為何此新琴音色如此古樸?推想材料來自深山久積之材,又經長遠溪流飄移水石震動,再經數十年於路邊車聲哄隆。當我磨飾外表時,小磨砂機一接觸琴身即嗡嗡作響,且有泛音出現﹔就知其共鳴極優,果不出所料!

        很巧妙的安排,這張琴的材料雖然有個結巴,它的密度較高,不過正好安排在高音區,讓高音音色有金石清越脆響,低音區正好是密度低的平紋,在厚度上我也做了適當的調整,因此中低音厚實豐富,高音清脆響亮。目前的共鳴通透,我想等待彈弄一段時間後,讓琴體更開時再上漆,這樣訓琴期後再上漆,共鳴會在上漆後略為硬緊,不過會讓音色更清晰。 2004/2/7

 

三。試音

 

  2/7日晚兩位琴與簫友來試琴,並做了錄音。周先生帶了他使用十餘年的琴來比較,他的琴是其師葛翰聰所監製,為古木所造,音色比我的新琴潤聲,中高音質感較內斂,但低音的厚度有明顯差異,韻也略短一些。周先生也讚嘆彈此琴是一種享受,馨香隨著琴聲飄蕩,餘韻悠揚,渾厚有勁。我想新琴上漆後會收斂一點,中高音會更清越。顧及木紋之美,我想上一層薄薄的漆就好。

        周先生借我幾本古琴書籍與薈萃,其中有一本關於斲琴的古籍相當有參考價值,結果我在書籍中發現其製作過程的試音調整,按每個材料的差異做補償,很多不是固定尺寸的變化。原來古人已有這樣的製作變數補償,與我的製作不約而同!而其內部構造也有些雷同的處理,例如雁足基礎的形狀的弧形與面積,幾乎與我所製一模一樣,這樣的巧合很讓人驚訝!

 

  低頻響應與共鳴都比一般琴來得好,尤其韻長而直線性。不過琴體未上漆,琴音上揚而略顯輕浮。是聚會的記錄,現場人來往雜音很多,請參考音色,多包涵!上漆後再傳完成後錄音。

 

四。塗灰上漆

  購自故鄉鄰鎮埔里的自然生漆,聽說埔里自古生產上等生漆,九二一地震後漆樹損傷大半,因此產量劇減。台灣生漆雖是安南(越南)種,經過日本專家來台指導改良後,品質更受喜愛。生漆的生產期越新鮮,乾的速度也越快,純度越高,也有更好的品質。

        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底漆用生漆與表漆(有油、無油黑漆或朱合漆)兩種,我購買了底漆與無油黑漆。表漆其實是烤煮與著色過的熟漆。打底用的生漆是土黃色,接觸空氣氧化後快速變色,轉棕色然後又轉黑。參著了鹿角霜舖底不須稀釋,直接混成泥狀批土,若純上漆須添加樟腦油或松結油稀釋。

  生漆有毒性,會使皮膚過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觸,若不小心觸及皮膚用油擦去就好。敏感的人連聞漆氣也會過敏,因此須帶上口罩與塑膠手套工作。過敏情形因人而異,經常上生漆的人就不會有過敏現象了。在夏天上漆時要注意通風,人在風源處施工,並選擇早晚溫度低時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發的毒氣,會造成皮膚過敏起疹,奇癢難耐,而且需要一週才會好,好了一後會有抗體,日後就比較不會再因此過敏。

  若已經起疹子過敏現象發生,立刻停止上漆工作,等待痊癒再能施工,並須忍耐騷癢,不能搔癢,也不能沖熱水,只能洗溫水,避免感染區擴大,必要時擦拭抗過敏藥膏,或找醫師打抗過敏針,吃藥。輕微時擦拭樟腦油或檜木油可以抑制。亦有偏方如:韭菜煮湯清洗,芒硝加水清洗,蟹湯等等,不過效果都不是很明顯。

  因為生漆的乾燥過程需要發酵,因此溫度與溼度都需要控制,我上好漆後放置於浴室內密閉空間,冬天放一桶熱開水,隔夜後雖未全乾,表面就可以接觸了。生漆全乾約一週時間,全乾硬化後就可以打磨,再上表漆,上完表漆還須拋光處理。上漆的過程最好薄層多次上漆。

  上了生漆後,因為色澤關係,看起來琴好像變小了,是視覺差異。原來穿著黑色衣服使人看起來比較瘦是確實的!2/11

        上底漆後已隔了幾天了,雖未乾透,漆硬度不是很高,還不可以打磨上表漆,趁此等待時間再度安弦試彈,先用貼紙將徽位暫時標示出來,音色比上漆前沉穩許多,共鳴也降低了,高音變得厚重一些,低音還是先前的渾厚,只是音量小一點。這新琴彈一陣子後聲音才會漸漸開透,這樣的音色我已很滿意了!2/13

        總結這次製作的經驗,對古琴全音域的開拓,特別是渾厚低音與綿長直線性共鳴(韻)是我比較滿意的結果。我一直認為古琴貴為傳統樂器中音域最廣的樂器,而且可以突出彈撥樂器的線條表現,可是經常聽到演奏中琴聲的低音很單薄,而連續走音的線條音韻,經常只聽到手指移動聲卻沒聽到琴聲,這樣的缺憾是我想突破的目標,結果是完成了我所想要的理想。

經過打磨後木紋可以呈現

 

再漆上薄薄生漆,等乾後再水磨,上表漆

  我的灰底與漆都上得很薄,我只想要一層保護層,對於神秘的灰底說法,我不以為然,灰只是介質木材與漆之間,選擇硬度高的材料,磨粉易於混漆塗抹,若塗太厚,我覺得需要彈奏相當久(甚至等斷紋)音色才會通透,我還是認為類似小提琴的做法,薄一點比較不影響琴體共鳴,訓琴期比較不那麼長。

  總算完成了大半!底灰漆上了三次,面漆上了一次,彈它一陣子再上一次面漆。總是等不及太久就想彈它!有張讓人愛彈的琴,練琴時間會長些!捨不得罷手啊!呵呵。。。  

  上面漆時總是覺得其表面很難上的平順,最後想到用琴弦上漆,果然光滑照人,又一次新的領悟。2/18

        有朋友建議何不詳細描寫製作流程與及尺寸等。敝人初試製琴,以自己想像揣摩,為不誤導大家,我這不一定成熟的學習式做法,不敢詳細公佈尺寸與製作細節。等待此琴經專家肯定後再分享也不晚。

        基本上的尺寸我是參考宋琴大型尺寸,略作修改我認為較好的形狀。仲尼式與伏羲式之綜合體,琴長約126公分,肩寬23公分。採其大型尺寸主要為了物理上低頻響應的需要,當然對長韻也有幫助,在共鳴體積上有個良好條件。

  對於此次的經驗,我認為台灣紅檜製琴還不錯。想起購材之處尚有一塊略小材料,直線纖維,118公分長度,足夠做一張小琴,待清明返鄉再去購得,製張小琴以大小成雙。2/19

 

  面漆幾次上了又磨,每上一層盡可能薄薄一片就好。音色自覺越來越喜愛,尤其在小空間的書房中彈,音色比客廳的稍大空間來得古樸有韻。

  上漆過程中隨著天氣的轉熱,生漆的厲害也逐漸見識到,漸漸手背與脖子的皮膚都出現紅疹,騷癢無比,我已經打開電風扇,卻沒注意風向,因為壁扇油上而下,吹散了漆面,仍然會被侵襲。風向是一個大問題,要讓通風對流有一定方向,人在上風,不然難逃被生漆毒氣侵入皮膚,尤其它不是馬上作用,大約再兩三天後才漸漸出現。

  今晚三清道人要來試琴,將會有第二次錄音分享。 

        有朋友來函提到天地柱,我所斲製的這張琴的天地柱不是面板所預留支柱,而是另外安放,並做實際調整,不是天圓地方。雖然很多人斲琴已經不安天地柱,不過我認為它對琴結構與音色有相當影響,因此我仍然保留古制,並做適當調整。

  最近看到資料,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唐朝古琴”檜和”,原來就是檜木所製,老祖先已經了解檜木為造琴之良材,讓我對此檜木之琴更感珍貴!

  雖然漆毒尚未痊癒,不過眼看今天寒流來襲,天氣轉涼,鹿角霜粉也已備妥,這材料還真不好找,問遍台北迪化街藥商,只有一家願意幫我磨成粉,而解經過等待﹔我準備了粗細兩種,粗用於底胎,細為補胎。此檜木琴我認為灰胎不需太厚,因此僅施與薄胎,全用細灰,這回全副武裝,不敢掉以輕心啊! 3/1

上了灰胎的樣子

 

使用生漆注意事項

看到不少琴友都開始動手斲琴,我來談一下使用生漆的經驗

生漆是採自漆樹,對皮膚的接觸或其氣體侵入毛孔,會產生中毒(過敏現象),這現象程度因人而異,有起紅疹,有起水泡,範圍有大有小,奇癢難耐!而且消退速度很慢。特別是嚴禁泡熱水,或猛搔癢,會造成感染區的擴大。

生漆中的酵素酶是造成皮膚過敏的原因,它隨著氣溫上升而更活躍,隨著氣體蒸發,因此在冬天就覺得沒什麼毒性,除非皮膚直接碰觸,才會造成影響,在溫度18度以上,它的氣體對皮膚就有明顯入侵性,重要是它不是立即出現症狀,而是在感染的兩天後才慢慢出現。所以容易疏忽而累積其毒性,因而越來越嚴重。

古人以生漆保護琴表是唯一選擇,因為是取之自然,今人製琴仍用生漆是維持其文化與音韻,主要是生漆隨著時間久而越硬,而且乾後無毒耐高溫,不少食器都採生漆護表,它對琴聲也有相當的影響。專業的生漆人士懂得如何避免中毒,也具免疫力,但很多琴友著手斲琴,不少都走過受生漆所侵的過程。

避免之道:
1.選擇上漆的天候與時間,若不是在冬天,需在清晨或夜晚,或陰雨天
2.避免暴露皮膚,雙手著膠套,頭套,口罩.....包裹前先擦拭樟腦油。
3.在通風處工作,人處上風,上漆方向由遠至近。
4.若有任何沾到皮膚之處,即刻以樟腦油清洗。

5.還有容易忽略的是乾後的打磨,要含水打磨,並一面沖流使不會有粉末揮發,並莫讓磨後含 漆粉之水沾到皮膚,其乾未乾,仍會過敏。帶著塑膠手套打磨較安全,否則手也須在水源處。


手掌腳底不怕漆,手背及有毛細孔之皮膚才是怕漆之處。

古琴手工制作全过程记录 古琴制作纪实

古琴手工制作全过程记录 古琴制作纪实

古琴知识

平湖秘谱《离骚》神奇秘谱

平湖秘谱《离骚》神奇秘谱

古琴乐谱

古琴考级曲目《平沙落雁》王迪 记谱

古琴考级曲目《平沙落雁》王迪 记谱

古琴乐谱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

古琴知识

古琴演奏的十大准则

古琴演奏的十大准则

古琴教程

成公亮作曲古琴名曲《袍修罗兰·水》高清乐谱

成公亮作曲古琴名曲《袍修罗兰·水》高清乐谱

古琴乐谱

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视频欣赏

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视频欣赏

古琴演奏视频

中国历史上爱古琴的帝王

中国历史上爱古琴的帝王

古琴知识

古琴的构造以及由来介绍

古琴的构造以及由来介绍

古琴教程

解读古琴的构造与特点

解读古琴的构造与特点

古琴教程

分享古琴学生的学琴经历

分享古琴学生的学琴经历

古琴知识

吕宏望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介绍

吕宏望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介绍

古琴知识

奔腾翻滚话《流水》介绍

奔腾翻滚话《流水》介绍

古琴知识

古琴趣闻之《红楼梦》

古琴趣闻之《红楼梦》

古琴知识

古琴如何能真正修身与养生

古琴如何能真正修身与养生

古琴知识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的修炼文化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的修炼文化

古琴知识

黄金作徽和田玉作轸 北宋古琴国庆节将首次亮相

黄金作徽和田玉作轸 北宋古琴国庆节将首次亮相

古琴知识

《红楼梦》里闻古琴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红楼梦》里闻古琴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古琴知识

宋代琴师卫中正绝版作品藏身重庆

宋代琴师卫中正绝版作品藏身重庆

古琴知识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尤克里里 电吉他 贝司 大提琴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唢呐 乐谱 戏曲 交响乐 歌剧 乐理 名家名曲 音乐文库 乐团乐队 乐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