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名家【王羽佳】档案简介 王羽佳个人资料照片
乐器资源网 yueqiziyuan.com王羽佳,1987年2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世界青年钢琴演奏家,国际钢琴演奏者。
1993年起,学习钢琴;1999年,作为中加“晨间音乐桥”文化交流项目的交换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蒙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2005年,与祖克曼指挥的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2006年获得“吉尔莫青年艺术家奖”;2008年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2009年1月,与德国DG唱片公司签下专属艺人合约。2013年,作为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和英国皇家爱乐的嘉宾来杭巡演。 2014年3月4日晚,在伦敦交响乐团2014广州音乐会上,合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羽佳
外文名:Yuja Wang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87年2月10日
职 业:钢琴演奏家
毕业院校:柯蒂斯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奏鸣曲与练习曲》
主要成就:2006年获得吉尔莫青年艺术家奖
唱片公司:德国DG唱片公司
人物经历
1993年,随罗征敏老师学习钢琴;随后,开始跟随中央音乐学院凌远老师学习,直至出国。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习期间,已在德国公开演出;在德国,演绎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La Leggierezza》,获得公众的关注。并在中国、澳大利亚和德国进行最早的公开演出。
1999年,作为中加“晨间音乐桥”文化交流项目的交换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蒙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
2001年,远赴加拿大学琴,师从陈宏宽和Tema Blackstone。同年,获得德国第二届“塞勒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 。
2002年,15岁的王羽佳获得美国阿斯本音乐节协奏曲组大奖。之后搬到费城,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跟随Gary Graffman继续学习钢琴。
2005年,首次亮相大型音乐会,与祖克曼指挥的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 随后,开始同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乐团合作,包括巴尔第摩、北京、波士顿、芝加哥、休斯顿、纽约、费城、旧金山、圣彼得堡、东京和苏黎世。
2006年,在“Bravo!”韦尔音乐节上,首次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随后,当爱乐在洛林·马泽尔的带领下出访日本和韩国时,再次与之合作。
2007年3月1日,伦敦交响乐团访华,王羽佳在音乐厅现场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2008年春天,与内维尔·马里纳爵士执棒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及合唱团一起进行了美国巡演,获的好评。被音乐公司经理人看中,从此跻身国际舞台。同年,从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
2009年春季,在美国发行第一张唱片《奏鸣曲与练习曲》,唱片收录的奏鸣曲有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斯克里亚宾的第二奏鸣曲,以及利盖蒂的两首练习曲。 同年,与古典唱片公司DG签约,与迪图瓦、阿巴多等指挥大师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举行音乐会。
2011年4月,在天津音乐厅举办她的首场天津独奏音乐会。 同年初夏,发布与阿巴多合作的唱片《拉赫玛尼诺夫》,这是她加入环球著名古典厂牌DG后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同时耶是她的首张协奏曲专辑。
2013年,作为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和英国皇家爱乐的嘉宾来杭巡演。
同年,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21届埃内斯库国际音乐节,与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2014年3月4日晚,参加在星海音乐厅举行的伦敦交响乐团2014广州音乐会,合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个人生活
除却钢琴家的身份,跟所有青少年一样,喜欢新鲜、时尚。闲暇之余,也会抱起《Elle》、《Vogue》等时尚杂志。
王羽佳是一个影迷,喜欢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安吉丽娜·朱莉的影片,《蝙蝠侠前传》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音乐家的纪录片,诸如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的、霍洛维茨的等,还有《钢琴的艺术》、《指挥的艺术》等其他音乐类的纪录片。也非常喜欢法国电影。2008年圣诞节,她有两个星期的假,于是钻进电影院看了数场电影。
获奖记录
▪ 2006 吉尔莫青年艺术家奖” (获奖)
▪ 2002 美国阿斯本音乐节协奏曲组大奖 (获奖)
▪ 2012-03 格莱美奖 专辑《幻想曲》[10] (提名)
人物评价
钢琴音乐会演出海报 王羽佳,既有年轻人的自然随性和无畏想象,又充满着成熟艺术家所具有的严谨与精准。她收放自如、大气磅薄的演奏技法赢得了无数的喝彩,人们评论她驾驭钢琴的能力时常常用到的词汇是“震撼人心”和“超世绝伦”。她能出色演绎高难度的曲目,对音乐有着很深刻的洞察力,她的演绎清新别致,舞台风采优雅迷人。(新浪娱乐评)
“中国钢琴家王羽佳的出现,是音乐界里一个激动人心又出人意料的发展。在现场听她的演出,会让人不自觉地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钢琴到底能弹得多好?” (《旧金山时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