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语·习箫见闻录
佚名 网络萧剑青于1936年出版的《箫笛吹奏法》,是继《箫笛新谱》(郑觐文,1921)之后,另一本专述箫笛演奏法的书籍。
该书对箫笛乐器演奏法做了简明的表述,辑录了几十首简谱,另外,书末附有一篇《习箫见闻录》,记述作者习箫的见闻和感想,读来颇有趣味。
节录其要,与君共享。不过要提醒一句,这是近百年前的话语,其中当然会有与今天认知不同甚至错误的地方,请读者自行明鉴。
习箫见闻录·中山萧剑青记
一、夷人极好音乐,尤爱吹管。其风俗有男女相会取乐的,必遣一人吹横箫,一人吹芦笙,其他参加相会的人,都围绕着踏地作歌。
二、民国十七年,随军至唐山,时有名妓花云凤,最擅吹凤凰箫;与数知己往游,得聆着她的绝技,见她吹奏的方法,舌尖常作翻滚,指尖亦作急速擅按,故发声有如笙簧的婉细柔匀,急处似玉盘珠走,缓处亦如泣如诉,真不是易学到的技术了。
三、上海新新乐团,在民廿四年时候,蒋素珍苏摊班中,也有一个擅吹笛的女子,她非但能把笛吹得使人感动,而且指法的运用非常美丽。据她说:她学的是走指法;但是古今的箫笛吹奏法中,并没有走指法这一门,依我所料,或许是自成一家的手法。
四、北平鼓娘翠儿,其吹笛中有跳指法一种,和走指法差不多;走指法是把指头向笛尾横扫的,而跳指却是把按笛尾之一手做弹跳式,甚为美观,更能表示笛音的活跃。
五、洞箫即凤凰箫,普通出售的,发音多不正确,因为都出在市侩粗制滥造的手中。洞箫的竹材,要以细为贵,细而无节的,价值更大;但是愈细愈难吹,习箫者每好吹粗管,就是为此缘故。
六、古人称笛为篴,又名横吹,长一尺八寸,左方一孔是吹口,第二孔加竹膜;右六孔都上出,又出音孔两个,相对旁出,和现在的笛无甚差别。又古人有竖笛一种,就是现在的箫了。
七、箫的制度,古今不同。古时用竹管排成,大的二十三管,细的十六管,就是现在所称为排箫的。现在直管的箫,上开山口,古人本称之为笛。从前,箫笛两物,名称似是互相混用的。
八、见有乞丐用鼻孔吹箫的,技术虽精,实无可取,因用鼻奏技,呼吸便要改由口中,对卫生上很不合适的。
九、旅居长沙时,听冯姓老翁说:吹箫最要练气;练气中最好的方法便是取铜管以吹水;渠幼曾当银匠,因常习吹水吹火方法;故习箫绝未感到有困难云。
十、箫笛是管类乐器中的重要乐器,故习箫笛的人极多,但有可惜的,便是箫笛无良材,欲买一枝好箫笛,殊非易事;因市侩制笛箫,都不求乐理,只是采竹钻洞,以博利而已。购箫笛,非但要注意发音孔的端正和合度,更要注意竹质的优良:竹纹粗松的,易燥烈;竹纹带湿润的,亦易生龟纹。又市上有用线扎成段而涂漆的,也不是良物,它不过借此以防裂而已。
十一、清康熙帝能用笛吹出十四个调子,其实有两调的音是相同的,(即六字与合字,四字与五字,)故一笛只能翻出十二调。
十二、古人的箫笛,多亲自觅材以为用,读通考有云:“蔡邕常经会稽兰亭,见屋东十六椽竹,取以为笛,则有异声。”
十三、明皇爱玉笛,尝称它是八音的领袖。
十四、箫笛的音孔,都是通体均匀的,故不能将底音做正调,只得将小工调做基本了。若将第三孔,改近第四孔三分之一以上,就可以拿底音做基调了。也不必拿工字作主音,而可以和世界的旋律体相同了。
十五、贴笛膜最好是用百合磨胶,因它并不能伤害膜的本身也。
十六、笛膜愈薄愈佳,但又易破,故有人卷铁片作膜护,法虽良,总嫌不雅观吧。据愚所见,最妙是在笛的本身处加一活动套,吹时可以揭开,不用时可以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