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语·再谈呼吸
佚名 网络箫的气法,即箫演奏中气息技术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
正确呼吸方法的理解和训练;
吸气计划性的方法和训练;
呼气稳定性的方法和训练
第一条中,对正确呼吸方法的理解,也就是呼吸问题,是很多箫友难以突破的一个关口。
这是因为,呼吸系统的运作过程牵涉到身体众多器官和部位,而这个过程在视觉上几乎完全不可见,从而让理解和改变呼吸方式显得相当抽象,无从下手,而格外困难。
正因如此,我们在《彻底解决气息问题·合集》、《简单而实用的学箫实验——气法》等文章,以及相关的音视频课程中,举出了不少辅助理解正确呼吸方法的实验,如肚皮顶书、过宽的皮带、吹球不落、思想者等等,希望帮助学箫者尽快突破这个关口。
实验的好处,是通过特定的姿势、动作和想像,让身体发生直接的改变,触发身体领会和学习新的运作方法,辅以长期而正确的针对性训练,是效率较高的学习过程。
对那些虽然做了实验,却还没有触发有效的身体改变,或希望了解更多呼吸过程细节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细读下面对呼吸过程的描述,来辅助这个学习过程。
呼吸过程动态演示图
预备知识
为了理解箫演奏的正确呼吸方法,先来了解一些必要的预备概念和方法:
吸气肌:起主要作用的吸气肌包括膈肌和肋间肌等。
呼气肌:主要是腹壁肌群,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等。
意念控制吸气:用爆发力说“嘿”,找到腹部用力的相应位置。在吸气时让这个位置紧张、下降,即可完成吸气的意念控制。
意念控制呼气:在吸气完成后,稳定内拉腹壁,以主观控制控制膈膜上升的速度,即可完成呼气的意念控制。
准备过程
1、演奏准备:在身体、持箫及口法到位后,全身放松;
2、气量预判:以肋间肌发力,让胸廓向外四面扩展;胸廓扩展引发膈肌收缩下降,挤压腹部下沉,腹部向外四面扩张,胸廓外扩及膈肌下降的幅度,决定了肺部的扩张程度,从而最终决定一次吸气的量(潮气量)。在开始吸气前的一瞬间,演奏者应根据即将演奏乐句的长短、音域,及换气时间窗口的长短等因素,预判吸气量的多少,并根据长期练习的经验,预判本次吸气胸廓外扩及膈肌下沉的力度;
吸气过程
3、意念指挥吸气肌,即肋间肌及膈肌进行收缩,表现为胸廓向外四面扩展和腹部的下沉。横膈膜下降并横向张开,恰似一把降下并铺开的伞。由于此时腹壁肌群是放松状态,横膈膜的下降和张开,势必对腹腔器官造成挤压,从而使腹腔向四周扩张(主观上容易注意到的是小腹向前一定程度的鼓起),与此同时,由肺部扩张造成的人体内外压力差,使肺部充满新鲜空气;
屏气过程
4、吸气到位后,暂时保持吸气肌收缩状态不变,即保持吸气时腹部下沉及适度扩胸的状态不变,待呼气肌(腹壁肌为主,肋间内肌为辅)开始缓缓收缩时,才开始相应地、有弹性地缓缓放松吸气肌。吸气结束后,人体实际上存在着极其短暂的屏气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一般很短(数毫秒左右),却是演奏者用以稳定相应器官,为呼气做好准备的必要过程,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存在,对提升呼气质量是有意义的;
呼气过程
5、在整个呼气过程中,稳定内拉的腹壁控制着横膈膜放松升高的速度,换句话说,腹壁与横膈膜在做着“太极推手”般的,持续的等距对抗,直至完成一个控制自如的呼气过程。也就是说,在腹壁稳定内拉的过程中,会持续遭到仍然处于收缩状态的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的阻抗作用,在这个等距对抗过程中,呼气肌始终以更大一些的力量获取主动,控制并推动横膈膜以平稳、缓慢的速度收缩和上升,进而挤压肺部,让气体沿呼吸道经由口腔呼出,完成演奏行为。在乐句演奏完成时,肺内余气应恰好排放到令人舒适的状态,为下次吸气做好准备,然后回到第2步的预判状态,开始下一个吸气、呼气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