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语·再谈长音
佚名 网络在《神圣不可侵犯的长音》中,强调了长音练习的三个要点,即:
要有节拍:练习的音乐化和规范化;
练习顺序:整个音域的长音都练到(注意高音区练习不能太久,并要对听力进行保护);
耳朵最忙:充分调动听觉反馈机制,是提高长音质量的关键。
上述要点概括了长音练习方法的关键——节拍、覆盖面和听觉反馈,是有关如何操作的讨论。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过程中,积累了对该练习的价值及误区的思考,分享给大家。练习价值:长音练习是音色提升的得力工具箫的音色,从演奏者一侧来说,主要是由气息和口法(也许还加上一些指法的因素,如半孔指法的遮蔽程度等,但指法因素显然很次要)决定的。从直接条件来看,音色是由喷气柱(Air Jet)到达吹口边棱时的形态,包括其形状和速度分布情况等决定的。喷气柱的这种形状和速度分布,则是由演奏者赋予喷气柱的吹气压力,及其口法形态共同决定的。
比如,其他条件不变,演奏者加大腹壁内收的力度,吹气压力就会增加,喷气柱离开风门的初速度必然增加,这导致喷气柱到达吹口边棱时整体形状的不同,及气柱内部速度分布的进一步变化,从而让音色产生变化,一般来说,此时,基音变化很小;而高阶谐波的数量不会明显增加,其振幅则会。
又如,其他条件不变,演奏者让风门的角度更加偏离吹口边棱的轴面,此时喷气柱到达吹口边棱的路径和位置均发生变化:路径变得更长;位置变得更偏。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将导致高阶谐波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基音的振幅明显减小,因为基音的一部分能量现在用于高阶谐波的发声了。
其他可能变化的因素,包括风门的宽度、高度,舌头的位置,喉部打开的程度,口腔打开的程度等,都可与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最终影响演奏者奏出的音色。
上述这些影响音色的条件,如果是在吹普通练习曲或其他曲目时去体会和验证,将会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很简单——旋律的变化让音色的感受和对比变得多变而模糊,难以定位。通过单个的长音练习,对上述因素进行长期的,隔离式的实验,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法。这里有两个限定词,一个是长期,一个是隔离。
所谓长期的实验,是说音色调整是需要时间的,一开始尝试去改变任何一个因素,不论是风门角度、宽度还是吹气压力的大小,都是不容易做到,或不容易控制的——而这一点,正是练习的必要性所在,通过不断地尝试,相关的肌肉群得到刺激和锻炼,从而渐次达到能做到,能控制,甚至很自如的境界;
所谓隔离式的实验,是指在每次实验音色效果时,尽量只做单一因素的变化(例如,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风门角度,这就是单一因素变化),以隔离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让练习者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这种隔离式的实验,本身也有赖于气法和口法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开始阶段也许很难做到(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会不由自主地被改变),慢慢坚持下去就好——坚持“隔离式实验”的思路很重要。
练习误区:长音练习就是追求更长的长音不少练习者把“能吹出多少秒的长音”作为衡量“功力提升”的标尺来看。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之处——长音时间=潮气量&pide;平均风门流量——长音时间变长意味着,要么潮气量增加,要么平均风门流量减小,或二者兼而有之(也许还有两个变量同时增减的情形,但基于长音练习通常采用的方式,这两种可能性很小,就不予考虑了)。
潮气量增加,说明呼吸系统的增强和/或腹式呼吸方法更加娴熟;
平均风门流量减小,则意味着风门缩小练习也许有了一些成效。
由此可见,单纯的把长音吹得更长,所能得到的好处,属于气法和风门缩小方面可能的进步。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当然很重要,但绝不是长音练习的全部:像是上面提到的音色练习,以及把音吹稳,呼吸的计划性等等,都是长音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不考虑音色、稳定性以及呼吸的计划性,一味追求把长音吹得更长久,不但会让所缺失的练习目标流失掉,还会让长音练习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憋气竞赛中去,这也正是很多练习者不愿意练习长音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个练习误区的建议:
多做与正确呼吸方法有关的实验,早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通过长期持久的音色练习,逐步增加嘴唇灵活性,掌握风门缩小的技术;
把长音练习的焦点集中在音色(只这一个目标就够折腾很久了!)、呼气稳定性、呼气计划性等方面;
以正确的呼吸方法和风门缩小技术坚持练习长音,持久的长音必将是水到渠成的。
月见草的精彩,不止月亮知道……